“冬冬书记,我家的鸡蛋攒了一些,你什么时候帮我在网上卖一下”“冬冬老师,我下午放学了要去咱们的书屋,到时候还要借几本书”……
帮乡亲们卖农产品的“冬冬书记”是中央统战部选派到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的挂职干部张冬冬,去年7月底,他把不满3岁还在上日托班的儿子留给家人,带着挂职干部的责任,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干劲来帮助这里早日摆脱贫困。
“晴隆是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日正在公示退出贫困县。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张冬冬谦虚地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做着一件件关乎群众利益的事。在他的话语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改变农民生活的大事。
建儿童图书馆,扶贫先扶志
初到晴隆时,张冬冬被安排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担任三宝街道新露社区第一书记。
入户走访中,张冬冬发现大部分居民家里除课本之外没有其他书籍,留守儿童缺少陪伴的情况很普遍。“要走出贫困,读书是最容易、最直接的一条路”,这是张冬冬在贫困户家中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帮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动员社会力量在社区内筹建了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首个儿童图书馆。目前,“三宝儿童图书馆”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捐赠的书籍1.5万余册,筹集装修及购买设备资金28万元。
“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来自四小上二年级的李梓杰,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都会到图书馆写作业,遇到不懂的,还可以问身边的老师。
帮孩子们辅导作业的老师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每天除了负责日常管理,还能给孩子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有了这个图书馆,孩子们能在课余时间有一个写作业的地方,我们还会在寒暑假,组织社区的在读大学生一起开展活动,让小朋友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张冬冬说。
去年10月,张冬冬被调整到战马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他首先来到村里的战马小学了解情况。
“当天我就去了战马小学和老师们座谈,看到教室里的桌椅坑坑洼洼的,什么样式的都有,有的已经用了二三十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的张冬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贵州山村的困难,他想为这个小学做点事。
张冬冬把战马小学的情况向中央统战部北京华文学院进行了汇报,经过努力,争取到7万多元资助,购置了240套课桌椅、6套讲台。自此,孩子们可以在平整的桌面上写字和画画了。
受益于“三宝儿童图书馆”的经验,张冬冬还和乡亲们利用废弃的房屋翻新后筹建了“战马书屋”,向社会募集了五千余册图书,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对外开放,还专门设立“阅读存折”,按照阅读时长和数量积分,兑换文具和玩具,以此鼓励孩子们多读书。
打造“晴隆好物”平台,“输血”更重“造血”
“先下十五里,再上十五里”,就到战马村了。战马村是一个被高山包围的村子,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小米、红薯、桃李、走地鸡等很有特色,但因地处大山深处,农产品很难卖也卖不上价。
“我们这是个大村,12个村民小组共797户3166人,目前,全村贫困人口已脱贫摘帽。”战马村党总支书记李月科介绍,自从“战马”张冬冬来了以后,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村民们也趟出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到村后,他同驻村干部多轮次、全覆盖地召开群众会、院坝会、产业发展会;还为村里筹建“战马书屋”“爱心超市”……同乡亲们面对面的次数多了、走得近了,乡亲们便迅速接纳了这个从“北京来的”第一书记。
“冬冬书记,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销路问题,村里很多优质农产品因为没有品牌和宣传,卖得很廉价。”因为一直有网上购物的习惯,张冬冬向战马村驻村干部、村“两委”提出建设“晴隆好物”平台的想法,希望通过“互联网+原产地直供”的方式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源自天然的黔货走出大山,被更多人所知所爱。
“以电商为支撑,整合全县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产业,让贫困户乃至全村人受益。”张冬冬一边给乡亲们讲解消费扶贫、电商助农方面的政策,一边通过朋友联系到杭州“有赞”公司为战马村免费提供技术平台,又联系北京的朋友帮助设计“晴隆好物”品牌形象、产品包装设计……
很快,他们以村委会名义注册成立“晴隆好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晴隆好物”微商城、改建网络带货直播间,注册“战马村”“西泌河”等农产品商标,在张冬冬的推动下,村里的电商事业越做越红火,村集体收入也越来越多。
张冬冬告诉记者:“我是中央统战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既要为当地‘输血’,更要激活老百姓的‘造血’功能,只有把集体经济做起来,把公益性的事情做好,才能让乡亲们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直播带货,帮乡亲们卖“好物”
“疫情期间集市取消了,乡亲们经常为销售自家农产品犯愁,怎么才能帮助农户?”看到今年网上兴起的直播带货,张冬冬决定尝试一下,开始在村里收购鸡蛋等农产品,然后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群众销售。
“今年疫情期间听说直播带货效果很好,只要能帮乡亲们把土特产卖上好价,硬着头皮也要往前冲。”平时斯斯文文的张冬冬,站在快手直播间里,凭借对当地的深入了解,可以滔滔不绝讲上数小时,俨然已成了“战马人”。
为了加深粉丝对他这位新任主播的印象,张冬冬花了很多小心思。“在茶叶采摘时,我会拿着手机到茶园里搞直播,让粉丝们看到茶园原生态的环境;我还会穿着彝族服饰亮相,让大家一起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令人最开心的是,张冬冬快手平台的粉丝量每天都在增长,目前已经达到14万人。
把战马村里的土特产卖上好价钱,这是张冬冬的愿望,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从北京到黔西南,从都市到乡间,你到不了基层,我就把基层拍给你看。”
产业兴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脱贫经验,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战马村现有花椒、烟草、高粱等扶贫产业,其中规划种植花椒2900亩(已种植2000亩),种植烟草200亩,高粱产业为“晴隆县-仁怀市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
“红珍珠高粱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亩产达940斤,按照3元/斤计算,亩收入2820元,扣除成本1540元,亩纯收入1280元。”张冬冬和村书记李月科算着经济账,1亩高粱从种植到收割需10个工左右,每个工90元,基地年用工量约1万个,农户通过参与务工收入90万元,可解决当地弱劳动力参与务工增收。
日前,张冬冬在快手发布了同村民一起采收红高粱的视频,村民扛着背篓,手持镰刀,一片丰收的景象。通过基地高标准示范种植,带动了周边300余人种植高粱,为明年的高粱种植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民易辉飞笑着介绍:“我们把自家4亩地流转给基地种高粱,每年有1200元收入。还可以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挣了3000元。”
扎根基层,带着群众与贫穷斗争。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有一群像张冬冬这样的驻村干部,到基层与广大贫困群众一同奋战,正用心用情带领贫困群众走在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