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的“熟人合作”发展模式调研与思考——以云南勐海县沙大茶坊为例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冯丹萌 字号:【

  在市场推动下,追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消费的品牌化产业逐步走向前沿,也成为乡村跳出传统低效率生产、摆脱贫困的“救命稻草”,“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带动+市场销售”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成为近年来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伴随市场不稳定、信任关系不牢固等因素,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合作机制在宏观经济下行情况下问题凸显。尤其在今年经济、疫情、灾害多重冲击下,大多数贫困地区依靠企业带动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面临瓶颈,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地区更是举步维艰。乡村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多方合作除了经济为联结主线之外,还需要哪些因素作为制衡和平衡的纽带成为关注焦点。

  云南勐海县是茶叶生产的重要地区,尤其是以古茶、乔木茶等稀有品种为特色。从产业链来看,勐海县积极推动当地农户联动、长期客户带动形成了一套生产+加工+销售的“熟人”化可持续合作机制。2019年新注册茶叶经营主体户达到1647户,同比增长19.8%。本文将以勐海县沙大茶坊为调研对象,探究特色产业的熟人合作链的形成与发展。

  沙大茶坊位于勐海县,建于2011年,是以茶坊主的名字“沙大”命名。建立初期,茶坊主要以小作坊式的发展形式存在,无雇佣员工,仅依靠茶坊主与妻子两人合作,主要针对茶坊主所在的石头寨进行收茶加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2013年茶坊由最初的1口炒茶灶增加为4口,员工也由夫妻档增加了一位员工;到2016年炒茶锅增加为6口炒茶灶,员工也增加了5~6人,且都为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据了解,2019年茶坊年收入600万元左右,与2011年相比翻了几百倍。通过几年的努力,沙大茶坊渐渐形成一定规模,成效显著。

  以沙大茶坊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茶产业链形成剖析

  在勐海县,有大约400家左右的茶坊个体户,主要通过收取鲜茶进行加工销售。虽然在县整体茶产业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茶坊充分抓住古茶、乔木茶等特有种类产量低、品质高等特点,与茶农、销售客户点对点对接,形成一种精准化、高端化、定制化的特色茶产业链,为中国特色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各主体间基本的经济效益联结外,同时也受到各主体之间社会关系、文化背景、观念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超乎经济利益的合作信任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保障。

  第一,熟人社会下的信任资本。信任关系是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尤其对于家庭茶坊来说,由于发展基础有限,市场竞争力大,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在市场发展中被埋没,然而熟人社会所独有的信任感为其起步发展带来一定的便利条件。据沙大茶坊主回忆,最初建立茶坊时,兜里不足100元,是同寨子的茶农同意以赊账的方式让其先收鲜茶,后期付款进行支持,才有茶坊的第一桶金。这种熟人社会下的情感信任为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个体户奠定了发展的最初资本,形成特殊但可持续的一种地域联结式的合作模式。

  第二,熟人社会下的利益平衡。由于这种模式受到除经济因素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价格弹性与传统产业合作模式相比较低,同时也要以各主体间的认同感为准,从而达到各方利益平衡。从沙大茶坊了解到,在与茶农收茶定价时,一般都让茶农自己定价格,只要差别不大,一般都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熟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证茶叶质量,稳固合作关系,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熟人社会下的精准化消费模式。由于茶坊规模有限,在销售端一般通过朋友介绍推荐等方式形成稳定的销售群体。在销售方式上,会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对茶的种类、产地以及工艺等进行精准化加工,有的甚至精准到具体的茶树,这类产品的价格相比市场价较高,如冰岛茶市场价约为8000元/公斤,老班章茶市场价能达到1.2万元/公斤。然而周围一些产量较大的台地茶、灌木茶市场价仅为40~50元/公斤。同时,通过茶坊与客户的长时间合作及定期组织一些参观交流活动,茶坊与客户也形成一种新型熟人社会,进一步稳固了加工与销售环节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第四,熟人社会下的利益风险共担。在传统利益联结机制中,经济因素作为核心纽带虽然具有较多优势,但是受到市场的影响也较大。相比之下,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在市场冲击下稳定性较高。据沙大茶坊介绍,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对农户的收茶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目的就是与农户共担市场风险。可见,这种担当是在经济利益之外的一种社会关系支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具有更好的效益。

  品牌化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第一,经营升级永远离不开人才的升级补充。目前来看,影响这类茶坊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延续和升级。在访问沙大对未来茶坊发展的担忧时,其表示主要还是担心人才延续问题。随着现代化市场的发展,茶坊同样也面临着发展需求和管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自身能力提升周期长、招聘外来经营人才成本高等使其面临多重困境。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保障,通过一些针对性地指导培训、专题访问学习和市场化信息对接等活动,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

  第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多方权衡。对于一些产量低、品质高、价格高的特色产品,如何稳固各方合作机制,应考虑除了经济外的多方面因素,建立起一种符合当地社会习俗和惯例规则的诚信体系,弥补市场经济利益唯一性带来的制度缺憾,也为新时代城乡融合下农民发展提供多元保障。

  第三,用更开阔的视野构建新型熟人合作模式。在对沙大采访中,他说“客户都是我的朋友,如果茶叶卖出去了,但是朋友没了,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可以看出,在现代信息化影响下,人们的“朋友圈”在逐渐突破地缘界限,“熟人”的定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地域牵动下的距离性交集,更多时候指的是除了经济目的导向外的文化、观念、生活上的互动和交融。这为现阶段外来企业与农户联动机制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其合作机制的稳定性注入社会层面的活力。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