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位于渤海湾西南岸的山东省滨州市,结合脆弱的生态本底,运用改革“关键一招”,接续十二年开展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问题导向——生态振兴的源头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境内多为退海之地,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旱涝洪潮蝗等灾害多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淡水资源贫乏地区。改革开放之初,有些企业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农业生产本身的秸秆焚烧、化肥农药超标使用、畜禽粪便处理不达标等,进一步加重了这些不良影响。
近年来,滨州市果断将工作重心向生态建设转移,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治理生态,启动了林水会战(即:利用每年冬春时节,通过大搞植树造林活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生态大会战来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稳定性),重整林水田路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工作生活提供碧水蓝天良好环境。十几年来,累计投资257.64亿元,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78亿方,新增造林面积210万亩,打造了300多万亩高标准方田,以路为骨、以水为魂、以林为韵的生态景象日益彰显。
多元改革——生态振兴的先导
改革思维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破解滨州本底生态困局的难点、痛点,滨州市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一致认为生态已成为发展的最大短板。痛定思痛,必须以长远利益和群众利益为本,下决心改变惯有思维模式,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战略考量,提出了“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品牌,将城乡、四旁(村旁、路旁、水旁、沟旁)、沿海、山区植树和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方田建设,纳入林水会战生态治理范围,倡导应植尽植、能整全整。
林水会战开展五年后,又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滨州市进一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林水田路村为最大发展资源,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开发有机结合了起来。滨州市长期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陆续推进实施了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强力落实了路、水、林、田“四网合一”“一圈三环、八河九渠、六区十路”的空间布局,打破了过去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
改革治理模式,多元共同推进。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等相关主体在角色定位、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失灵成为现实的常态。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则迥异于以往以各自为战为特点的铺路架桥、植树造林、挑沟挖河、农田治理等工作,而是站在更高层次上对修路、理水、造林、方田建设等工作进行战略性通盘整合,是政府为主导,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治模式。政府主导。政府扛起主导责任,负责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强生态治理的督察与问责及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企业强责。落实《环境保护法》中企业在环保信息公开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打破了公众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壁垒,引导企业扛起了生态治理的社会责任。农民主体。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把生态治理当作“自家事”,充当林水会战的主力军。社会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将自身建设成了生态治理的有效载体。
改革产权模式,实现责权利统一。为构建责权利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滨州市在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林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改革方面积极作为,各项产权改革均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截至目前,98%的村、78万多户、550余万亩承包地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快速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化林权改革。探索实行了“政府租赁土地、公司化造林、专业队伍管护”机制。先由政府与集体或农户签订租赁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权。然后,成立专业护林队,按 30~50年租赁期进行管护,同步推行苗木立体种植、养殖开发,这样既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滨城区秦台水库产权转让给亚光集团,解决了水库建设的巨额债务,实现了良性运营。
机制创新——生态振兴的保障
建立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生态治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果不能有效统筹,就会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为此,市县乡三级分别成立了林水会战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总指挥,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构建了全市一体化的领导指挥体系。编制实施了《滨州市“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建立冬春林水会战长效机制的意见》,每年都制定《关于林水会战工作实施意见》进行动员部署,在明确要什么、弃什么、干什么、禁什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现场观摩、评比打分、考核验收、以奖代补和总结表彰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向群众讲清楚林水会战的好处,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建立融资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滨州市充分利用国家、省水环境治理、林业补贴、土地开发整理等政策,按照“政府奖补一块、业务部门争取一块、企业自主筹集一块、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一块”的办法,多途径筹措资金,多元化开展治理。截至2018年底,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9.1亿元,林业生产完成投资120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投资8.54亿元。2019年涉农资金整合后,市县两级均将涉农资金重点向林水会战倾斜。
完善监管机制,确保有效管理。滨州市按照“政府监管+群众自治”的办法,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开展对林水会战的全过程保护和管理。建立日常巡查制度。落实日常监管责任,开展经常性巡查,把不规范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由市委农办牵头,组织公安、国土、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打击破坏生态治理的行为。纳入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进行管理。滨州市较早推行了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按照责任分工设立多级河长、林长、田长,如有变化,按照属地原则及时将相关职责划入相应辖区河长、林长、田长名下,确保权责明确。发挥村级组织的独特优势。在村级组织中设立林水会战办公室。一方面,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等途径,引导村民呵护田园、林地、水源和家园。另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负责人大多了解本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能及时发现辖域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般会选择最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治理。
成效共享——生态振兴的实效
滨州市经过十多年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探索实践,改革效果初步显现,呈现出“三化”:全市治理的整体化,一大批盐碱地得到恢复治理;治理效果的经济化,一大批中低产田转化为稳高产田;治理惠及的群众化,一大批农民将从中受益。
拓展用地空间。从滨州存在着较大面积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出发,林水会战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上,还采用重盐碱地快速洗盐脱盐技术、中轻度盐碱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种植结构调整与增产增效技术等,进行了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利用。通过整理和改造后,生态功能得到改善,低产田、盐碱地变成良田,耕地资源得到补充,较大地缓解土地指标紧张难题,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农业开发、小农水工程、市级方田建设、易涝洼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使300多万亩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水成系、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方田。土地整理和改造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区的农田灌溉周期由原来十天缩短到不到三天,灌溉成本由原来的每亩次30-35元降到每亩次15元左右。
重现优美环境。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通过整治,由过去的“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变成了现在的“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大规模造林播绿,扬尘污染得到遏制,空气质量不断提升,为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据2018年环保监测,与2008年相比,滨州市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改善幅度为70.7%。多年来,滨州秉承湿地修复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建成14处湿地获批省级湿地公园。
汇集群众力量。滨州市开展林水会战之所以推进顺利,一条重要改革经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让群众参与到林水会战中来。老百姓正在享受着林水会战带来的经济红利,种“摇钱树”,发“生态财”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市林业育苗面积达28万亩,年实现苗木产值40亿元。经济林发展成效显著,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金丝小枣等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98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实现共赢发展。面对环保倒逼的巨大压力,滨州市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获得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社会的和谐度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土地资源,并带动了村居的发展,共建成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22个,走在了全省前列。政府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提升——生态振兴的常态
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实践是在盐碱地上的拼搏,是在山区、海滨、河岸、路边等不同地形地貌上的战斗,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接续奋斗,需要持续巩固提升成为其新常态。
在筑牢新理念上再提升。2019年以来,滨州市提出“全力开展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把基于林水会战的生态治理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只有全市人民率先共同筑牢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才能完成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重大任务。一是继续发挥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在宣传绿色发展理念上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发挥企业、村(居)及社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三是发挥学校对新生社会力量的教育引导作用;四是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率作用。
在统筹新关键上再精准。统筹完善区(县)乡镇和村庄规划。按照便于全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多规合一”的思路,形成以山水林田湖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全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稳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热。做好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控。碧水保卫战: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防洪减灾、农村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增强水保障能力;加大灾后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五河同治”、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水利工程隐患治理和水毁工程修复。净土保卫战:组织开展矿山复绿等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监测。
在建立新制度上再完善。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加强事前预防性的制度建设,建立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区域环境风险控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风险控制相结合。提高林水会战生态补偿标准,吸引更多主体积极投身全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中来。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发改、人行、银监等政府部门积极牵头探索建立具体的、符合滨州特点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研究尝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水权抵押贷款,通过金融杠杆促进企业重视林水会战、提高清洁能源利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公众制度。引导公众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积极关注生态环境政策,为政府建议献策、贡献智慧,同时完善资源共享、违法举报等制度。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