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朝阳绿野上的科技传播者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供稿 字号:【

  一年下乡超过200天,脚步遍及全县23个乡镇场,为13个贫困村脱贫提供技术指导,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忙碌在3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这就是王玉华的工作日常,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敬业、干练。

  年仅44岁的王玉华已是农技推广战线的一名老兵,目前担任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推广站站长。从1998年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毕业至今,王玉华一直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1年来,她始终躬耕原野、脚踏实地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家乡脱贫致富默默地奉献着。她在喀左这片广袤的沃野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不忘初心、担当有为的农技推广服务群众之路。

  因为王玉华工作成绩突出,2015-2017年连续3年被辽宁省评为“辽宁省满意农技员”,2018年被朝阳市委授予“朝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24个荣誉称号,共荣获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5个,农业节水科技奖1个。

  “戴着草帽、穿着运动服行走在田间更是一种别样的美”

  1998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从农校毕业后,王玉华就没有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想方设法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去谋一份更体面、更舒服的工作,而是坦然地回到心中牵挂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喀左,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

  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她深知农村的苦、农业的累、农民的不容易。她内心暗暗为自己鼓劲:一定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为改变家乡不富裕不发达的状况作出自己的贡献。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奉献给家乡这片热土,懂得感恩、执着奋斗的人生才会最精彩!

  在别人眼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风吹日晒,既辛苦收入又低,绝对算不得体面活。但是在王玉华看来家乡这片不算富饶的热土恰恰是运用所学知识、施展自身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戴着草帽、穿着运动服行走在田间更是一种别样的美。

  为了尽快提升本领,她专心钻研、勤于实践,不放过每一次深入基层、了解生产、接触农民的机会,从不言苦怕累;她求知若渴敢于登攀,积极主动虚心向领导、前辈和乡亲们学习讨教,并于2006年取得吉林农业大学自考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王玉华在工作中逐渐体现出坚韧的发展后劲,各项工作在省市业务考评中崭露头角。她严谨而又富有人情的工作风格让她迅速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喀左县群众信赖的技术专家,她的服务电话和微信成了科技的“直通车”。

  “家乡喀左广袤的大地,才是农技推广最好的舞台”

  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功。王玉华不仅自己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动员其他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沉下身子做好培训。

  “家乡喀左广袤的大地,才是农技推广最好的舞台。”这不仅仅是王玉华经常说的,更是她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

  建章立制,奖罚分明,王玉华把为农民讲课、培训、指导任务分解到每个人,人人头上有指标。培训人员做到在讲中学、在学中讲,基层农技人员的科技推广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王玉华牵头举办培训班累计206期,培训科技骨干人员1267人次,培训农户15897人次。

  为了把每期培训、每个讲座都办得深入浅出、吸引农民,让农民尽可能听得懂、记得住、受启发、有收获,她经常起早贪黑精益求精搜集整理制作培训课件,到田间地头棚里采集病虫害图片等第一手资料。在她指导过的棚户里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优秀乡土“土专家”,公营子镇桥子村张峰带头成立了景丰家庭农场,带领群众搞杂粮种植,景丰小米成为喀左小米的知名品牌;张金盛、吴国权成为喀左设施农业发展大户,他们组建的蔬菜种植合作社成为周边群众发展产业的龙头,辐射带动着一个乡镇的产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希望,王玉华带头组建科技团队提供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团队先后深入朝阳大地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本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喀左鼎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415家企业或合作社,实地指导189次,提供土壤指标监测、经营规划制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销售渠道开拓等指导。“鸿运”“润田园”等一批喀左地方特产远销省内外;解决了大地农产品公司南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指导公司引进新的南瓜品种扩大产业规模,大地农产品公司的南瓜粉、南瓜饼成为喀左知名的土特产,得到广大爱好健康人群的认可。

  台上讲不如实地看,王玉华积极向上级建言献策,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领导的支持下,她带领5名骨干建成3处累计面积达950亩的示范基地,引进了省、市科研院所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56名专家,形成了稳定的产学研高效协同的科技支撑团队。依托基地开展农业科技观摩活动68次、4500人次。开展现场培训、实地教学88场次,累计培训农户11800人次。接待兄弟市县农技人员考察学习26批、4000余人次。通过基地的实际教学观摩,缩短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让科技成果转化做到了从科研单位直通推广基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为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她积极推动推广方式创新,分别建立了农技员、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的QQ群、微信群及远程视频平台,定时传播分享新品种、新技术及蔬菜价格等全县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信息3.15万条,及时回应解决各类服务对象的多种需求1589个。通过远程技术服务、邀请专家技术会诊等方式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见的各种难题13196个,几年来微信群的规模逐渐扩大,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这个平台迅速得到推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种双赢的农技推广方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群众满意才是农技人员最好的口碑”

  20多年来,王玉华始终坚信“说得好不如干得好,群众满意才是农技人员最好的口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农技推广人的本分,王玉华一直在践行着自己曾经的承诺,一路风雨,丹心不改。

  科技项目有实效。喀左县有耕地面积7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2万亩,杂粮面积10万亩,玉米栽培面积5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产业布局总体稳定。近5年来,她坚持以喀左县特色种植、杂粮、蔬菜等5大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急需为工作导向,主持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组合)369个,优选推广32个,面积298.9万亩。引进试验示范轻简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70多项,优化集成推广38项,面积258.9万亩。燕谷18成为全县推广面积最大(23.2万亩)、经济效益最好的谷子主栽品种,杂粮绿色提质增效轻简化近三年累计推广27.9万亩、增效8300多万元。

  科技扶贫有实招。在2017-2018年全县科技扶贫工作中,累计为1300名贫困劳动力、农村家庭妇女和23个乡镇、1358人次的建档立卡户举办专题培训52场次,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点对点科技服务160次。建议全县86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价格适中低风险的特色种植项目,酒高粱、红干椒、反季节冷棚蔬菜成为产业扶贫的重头戏,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智脱贫起到了助力作用。

  对口扶贫有实绩。在2018年喀左县“百名专家助推扶贫”活动中,王玉华被派到十二德堡镇土楼子村,她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和组织协调能力,为负责该村脱贫攻坚任务的瑞泰土地股份合作社落实种子、化肥等各种物资价值5万多元,还为该村建立了科技书屋,提供书籍等相关物资4万余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玉米种子,解决春耕困难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村组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科技成果有真货。繁忙的一线工作之余,她及时总结实践心得,撰写的《辽西地区设施黄瓜生产作业历》《探讨如何防御危害喀左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四种自然灾害》等20多篇论文,在《中国蔬菜》《中国农技推广》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参编《辽西现代农业新技术》《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6本实用书籍或乡土教材。带头编发蔬菜、玉米、杂粮等“技术明白纸”科普资料7.5万份(册)。

  行者无言,大爱无疆,王玉华就像是躬耕绿野的拓荒者,挥洒汗水、奉献年华,播撒着科技兴农的种子,让更多的群众看到丰收的希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