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得出 供得上 我们的粮食没问题——看疫情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见习记者 杨钰 字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相继限制粮食出口,上演“国家级囤粮潮”。与此同时,多国民众开始抢购粮食,我国个别地方也出现少数人抢购粮油的现象。

  “要不要囤粮”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来说,就是“我国粮食够不够吃”,也就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那么,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保证粮食产得出,供得上?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情况,给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到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据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介绍,我国的粮食保障体系有“三根支柱”,即国内粮食产能、粮食储备能力和粮食进口。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中之重的“三农”政策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粮食安全是有坚强保障的。

  在国内粮食产能方面,“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不仅粮食总产量高,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在粮食储备方面,“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魏百刚总体介绍了我国粮食的库存量。

  具体到我国粮食库存的构成情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解释道,我国粮食库存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政府储备,二是政策性库存,三是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我们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比如说,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入统企业有4万多家,这部分库存规模数量也不小。不少城市的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

  秦玉云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在粮食进口方面,据介绍,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我国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小麦等谷物不同,我国的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今年1-2月,大豆进口1351万吨,同比增长14.2%。

  那么在国际疫情影响下,大豆进口会不会受到影响?豆油供给会不会稳定?对此,魏百刚表示,巴西大豆3月向中国的进口量是增加的,目前我国大豆正常进口,并没有受到影响。巴西大豆现在正处收获季节,据了解今年产量是增加的,可能达到1.21亿吨左右,出口量也会增加,巴西大豆出口多数是销往中国,大豆收获后他们要及时出售,所以巴西从农场主到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保持出口顺畅。4月下旬美国大豆进入播种期,预计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增加,落实年初中美已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美国进口大豆今年可能有所增加。

  “总的看,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没必要抢购囤积。”魏百刚说,当前世界粮食供给是充足的,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费的影响,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3月份以来,我国大米零售价每公斤6.6元,面粉零售价每公斤3.95元,价格保持稳定,市场供应平稳。最重要的是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充足,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我们国家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疫情短期影响不大,但需警惕长期影响

  虽然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但疫情还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些影响。从短期来看,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从长远来看,疫情可能不利于我国之后的粮食生产,应高度重视。

  在春耕生产方面,虽然疫情给部分地区的物资流通、人员复工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总的来说,各地备耕没有出现较大问题,春耕生产秩序基本恢复了正常。

  早稻主产区水稻春播已错开疫情管控高峰期,总体影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地工作推动下,今年早稻恢复势头比较明显,有望遏制连续7年下滑的势头。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截至4月3日,全国早稻育秧已过八成,早稻的栽插已过四成,进度都明显快于去年同期。与往年相比,今年早稻生产还扩大了优质稻、集中育秧和种植规模,能够增加市场的供给。

  冬小麦主产区受疫情影响较小。2月是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由于小麦生产地区多为开放、通风较好的空间,基本没有影响到其田间管理。小麦的面积基本稳定,越冬期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加之春季田管比较到位,目前小麦的苗情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

  玉米、大豆也不会因为疫情有太大影响。从区域布局来看,玉米和大豆主要集中种植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二者主产区的播种期均已经避开疫情严重区域及时期,因此总体影响不大。

  总之,就目前来看,疫情对于早稻、冬小麦等春耕备耕影响较小。然而从长远来看,疫情对农资供应可能会造成潜在的影响,不利于之后的农业生产。今年疫情管控期间,运输受阻导致农资供应紧张,在中央和各地的一系列打通堵点的政策措施下,春季农资供应基本稳定,农资价格波动也在合理水平内。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化肥需求相对滞后。在当前化肥需求集中释放后,农资库存逐步消化,农资供给市场压力逐渐增大。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大省,其磷肥产量占到国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今年开工率大幅下降,可能不利于后期农资的供应。此外,我国矿物肥料和化肥需要进口,2019年中国累计进口各种矿物及化学肥料1110.4万吨,同比增加了16.9%。如果全球疫情态势继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化肥原材料的进口。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方面,虽然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国际粮食生产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施加压力。在程国强看来,现阶段一些国家限制出口,可能会引发进口国的恐慌,但是目前限制出口的品种在国际贸易占比小,影响有限。如果疫情继续蔓延,可能会冲击到主要的产粮国,比如跟我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南美洲国家。一旦南美洲疫情达到高峰期,巴西从现在不封城、不封路的“佛系”防控转为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它的物流可能因此中断,影响我国的大豆进口。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时缺乏有效的国际粮食安全宏观协调机制,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威胁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

  今年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看来,将这“三稳”做到了,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是能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稳政策。在继续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的同时,今年国家还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一是在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的稳定;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

  稳面积。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面积实际上是在减少的。2017年以来,粮食面积连续3年累计减少了4750多万亩,其中,小麦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稻谷面积连续2年减少。得益于近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升,面积的减少对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所以稳面积非常重要。潘文博表示,今年的粮食生产核心就是稳定粮食面积,对粮食内部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保持稻谷、小麦两大品种面积基本稳定在8亿亩,而且扩大双季稻,稳定玉米。

  稳产量。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我国也要确保达到13000亿斤以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抓好了,占全年粮食总量四分之一的夏粮稳住了,全年的丰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为之后的粮食生产减轻了压力。

  保证粮食安全,关键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产得出、供得上。据魏百刚介绍,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粮食产能建设,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

  一是良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好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建设“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将建到8亿亩。

  二是良种。近些年我国持续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为满足人们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需要,现在正加快培育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应。

  三是良机。目前小麦耕种收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插环节还有一些薄弱点,正在加快科研攻关和试验示范。同时,针对我国地形地貌多样的特点,加快研发复合型农机装备,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

  四是良技。这些年,我国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今年将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继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此外,要强化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当前全球的疫情危机已经开始向粮食危机蔓延,就目前一些国家出现的“国家级囤粮潮”来看,国际粮食贸易壁垒已经在逐渐提高,并且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我国在坚持立足国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粮食市场走势,特别是要关注世界主要产粮国及粮食出口大国的动态,及时发现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的风险苗头,采取应对措施。就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豆而言,魏百刚表示,一方面,强化监测预警,与主要出口国加强协调,力争把疫情对大豆供应链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进口效率。另一方面,从国内来讲,将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多措并举稳定国内大豆生产,保障大豆供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