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菜的力量——云南省绿色蔬菜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跃变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姗 字号:【

  已是初冬时节,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田间地头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小白菜、莴笋、花椰菜等各种蔬菜铺满大地,满眼望去,毫无冬天的“面容”。采摘后的蔬菜被运送至加工车间,经过预冷、分拣、称重、包装,被送往冷链物流中心,卖往全国各地,有的还“漂洋过海”被送到美国、中东。

  一头是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是居民的菜篮子,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重点产业之一,“云菜”的发展势头正猛,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每年超过千万吨的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享誉世界的菜园子。

  “云菜”打响品牌:端上了G20峰会的餐桌

  位于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的明康汇公司种植基地,名头极响。2016年9月,这里陆续向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供应生鲜蔬菜13车次72.44吨,成为峰会的“菜篮子”。走进基地放眼望去,数千亩蔬菜在阳光下雾气氤氲,一排排蔬菜大棚一直延伸到山脚尽头,精细的喷滴灌系统、输蓄排功能健全的水利系统、机耕与运输一体化的道路系统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这里还有目前国内最为严格的生态蔬菜种植全程可追溯管控体系,每棵蔬菜上面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名片”,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明康汇负责人王荣望告诉记者,“公司的蔬菜能够入选G20成为供应商,主要还是得益于基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这里是高原坝区,水质、土壤均符合生态有机蔬菜种植条件,加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种出的蔬菜口感特别好。专家在全国各地考察了蔬菜情况后,最终选择了这里。”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常年温暖,无霜期长,且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光照充足,满足了多数蔬菜喜阳喜温的特性, 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进行, 为蔬菜的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海拔2300 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温度低、病虫害少, 在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不仅如此,云南立体气候突出,为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冬春时节,北方露地只能种植白菜时,云南露地还可以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夏秋季节,沿海地方蔬菜饱受台风肆虐之苦时,云南蔬菜丝毫不受影响。在这种资源优势下,“云菜”不仅品质好,还能实现错季生产、错峰上市。

  好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多样的气候类型、良好的自然环境,只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一。要擦亮“云菜”的招牌,还离不开对质量的把控、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的开拓。

  “我们基地种的蔬菜,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我每个月的奖金跟农药化肥使用量直接相关。”在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的云南青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忙活的周树祥告诉记者。周树祥是马街镇堡子村人,以前自己种着20多亩蔬菜,经验丰富,如今在青美公司负责98个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工作。

  马街镇与嵩明牛栏江镇仅一山之隔,之前从未有工业项目落地,在灌溉用水方面,有贾龙河、芹菜河、丁所河3条河流环绕马街,是最佳的绿色蔬菜种植之地。2011年,昆明市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这里是第一批建设的蔬菜基地。2013年引入云投集团旗下的云南青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自有核心示范基地1500亩,建有两座保鲜蔬菜加工及冷链仓储中心,总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其中有冷库8个,总容积10000立方,蔬菜预处理加工车间两个,总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基地蔬菜种植过程中积极运用物理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质。青美公司主打产品“青美源”牌上海青、菠菜、菜心等已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预计到2018年底,公司经营的蔬菜产品可实现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也将更为完善。“我们目前的保鲜技术可达到让蔬菜保鲜30天,所以蔬菜较远的可以运往南非,连迪拜‘土豪’吃的都是宜良送出去的蔬菜。”青美公司总经理穆道友介绍,公司产品市场已辐射东南亚、中东、意大利以及国内香港地区等中高端市场,与新加坡NTUC、CMM、香港百佳、中国沃尔玛都建立了农超对接直供关系。近年来,多数农产品出口受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处于下滑态势,青美公司2018年外贸业务规模却逆势激增,比上年增长超7成。

  据了解,目前云南全省蔬菜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 367个、面积297万亩,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21个,12个蔬菜产区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建成24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506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6家,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3个。云南蔬菜产业正从分散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质量优势不断强化。

  脱贫致富的“利器”:80岁老太也有了挣钱营生

  在曲靖市陆良县大马路村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车间内,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碌。80岁的方春梅老人一边麻利地分拣着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藜蒿,一边与记者闲聊:“总有人问我累不累,我不累。这样每天有事情可做,能挣钱,还有人聊天,比天天在家里待着没钱花,心里可舒坦多了。”

  31岁的殷红娥,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里工资按件数计,时间自由,每天还能接送孩子,很满足了。”殷红娥是大马路村村民,家里4亩地流转给曦野公司种藜蒿,她在车间打工,旺季工资能到2千多元,淡季也能有一千五左右。她对“能照顾家人,孩子不会成为留守儿童”的状态很满足。

  现在的大马路村,很少见到坐在村口闲聊的村民,“大家都有事干了。”据介绍,陆良县2015年引进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马路村采用“支部+公司、联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经营模式,已建成藜蒿种植基地500余亩,每亩土地流转平均价格达到2000元。藜蒿种植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曦野公司直接带动周边农户40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有效解决了村民就近务工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了产业扶贫。

  截至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蔬菜产业作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是云南省覆盖面最广的产业,也是惠及贫困户最多的产业。在云南,像大马路村这样依靠特色蔬菜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庄有很多,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蔬菜产业发展道路,对筑牢产业脱贫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深远。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小密枝村,过去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和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经济效益很低,如今通过大力发展以辣椒为主的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大家的日子都红火了起来。“这一切都离不开村委会的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带头。我们村里有汉族有彝族,大家互相尊重,不分你我,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每次开会,党员干部们都强调要平衡发展,共同进步。”据小密枝村委会主任李顺介绍,2005年刚引进辣椒种植的时候,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村委会经过多方动员,勉强种植了120亩。为了保障种植户的利益,村委会与台湾客商签订收购合同,并明确了收购保底价。试种的效果大大超过预期,村委会班子看到了种辣椒的前景,“为了打消村民种植的顾虑,我们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辣椒,严格按照科学的栽培技术,栽种市场看好的品种,教村民学技术。村委会成立了种植协会,积极联系有实力、信誉好的客商,引导农户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种植售卖。为了与市场接轨,达到规范种植、控制农残以及市场化运作的目的,2017年,村委会成立了石林山头上蔬菜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的小密枝村,几乎人人都是辣椒种植专家,从育苗到种植,一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据统计,小密枝村的辣椒种植已经带动石林县及周边辣椒产业发展,2018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5万余亩,产量达5万吨以上。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零散交易模式渐渐无法适应产业规模化发展。2017年4月,合作社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建立了“山头上辣椒交易市场”。市场占地40余亩,建有冷库7座,配有日处理达40吨的烘干设备一套,并建有2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每到辣椒成熟季节,各种轿车、拖拉机、三轮车涌入辣椒交易市场,种植户选收购商,收购商选辣椒,双方按货论价,公平交易。红红的辣椒,为椒农带来了红红火火的日子,也承载着收购商的满意和期望,流向各地市场。

  为实现党建带扶贫,激发贫困村的内生动力,云南实施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活动,全员轮训了全省1339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贫困地区乡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10万余人进行轮训,并在贫困村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9万人,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集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越来越多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废弃菜叶变成褚橙的有机肥

  通海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著名的“蔬菜之乡”,从20世纪90年代起,蔬菜就成为通海县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4.67万亩,蔬菜总产量13.62亿公斤、产值19.7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外销至中东、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蔬菜打包运输前工作人员都会进行处理,蔫了的叶片、破损叶片都要剔下来丢弃,全县每天产生的废弃菜叶超过2000吨。

  这些废弃菜叶该怎么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过去,一部分菜叶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一部分被运至山沟中掩埋。菜叶95%的成分是水,腐烂后产生大量的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位于通海县的云南九大湖泊之一——杞麓湖,对环境造成破坏。“现在公司所在的芭蕉沟,以前就是堆放废弃菜叶的地方。别说是站在这里了,就是离这里好几公里,都会被腐臭味熏得受不了。”云南福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詹家明告诉记者,云南省2011年确立“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由福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针对通海县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处理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废弃菜叶的无害化处理、能源型转化和资源化利用,达到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目标。

  如今,蔬菜废弃叶梗通过清运中心运到工厂后,先要进入预处理车间来进行分选、破碎、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后产生的蔬菜汁从管道进入IC罐也就是高效厌氧反应罐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菜叶渣从另外的管道进入厌氧发酵罐同步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再进行脱硫、脱碳,生产出高纯度生物天然气,一部分用于发电,另一部分则输送至里山片区管道燃气输配站。沼液、沼渣经堆沤、干燥后,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0%以上,修复改良土壤的效果很好。“大名鼎鼎的褚橙,用的都是我们的有机肥。”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水则通过无害化处理,进入综合毒性评价池。记者看到,这些评价池中还有金鱼在游来游去。据介绍,这种水已符合排放标准,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目前福慧科技已实现日均800吨蔬菜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能力,2017年打捞杞麓湖水生生物10万吨,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正在启动“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可将废弃物日处理能力从800吨提升至2000吨,还可增加接纳杞麓湖水生植物残体的无害化处理能力。詹家明告诉记者,他们还在通过不同渠道向种植户推广有机肥。使用有机肥进行种植,不仅能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也让蔬菜的产品价值更高,让种植成为一个长久的良性循环,也让农业更有环保效益和经济收益。“这两年杞麓湖的水质改善了很多,通海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干净整洁,有机肥还能改良土壤,废弃菜叶也成了宝。”

  不光是通海,陆良县也于2017年5月引进了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废弃菜叶处理项目。项目总投资2.7亿元,占地 150亩,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区、发电区、污水处理区、生活办公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引进德国进口设备,利用现代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项目周边地区铺设沼液输送管网,工艺和规模都是国内领先水平。目前生产系统已经建设完毕,进入联产调试阶段,计划于2019年3月建成投产,预计年处理废弃菜叶75万吨,生产生物天然气600万方,固体有机肥5万吨,同时带动150人就业,探索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而通海县秀山街道的大树社区,还利用蔬菜种植搞起了乡村旅游。走在大树社区,纵贯土地中心有一条赵家沟,波光粼粼,山沟两侧风光很是美丽。赵家沟与杞麓湖紧紧相连,田园风光配上湖光山色,俨然一个休闲胜地。据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思旺介绍,大树社区位于杞麓湖南侧,只有2000多亩土地,平均每人只有5分地,精耕细作的水平堪称全国第一。蔬菜种植是全社区的支柱产业,大量种植蔬菜产生的废菜叶对农田及湖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社区干部多方筹集资金,投资460余万元完成“三面光工程”,改造大横沟800米,改造小沟3200米,完善农田水利网;推进清洁家园工程建设,建设三格化粪池716个;推进清洁水源工程建设,实现自来水入户,并在多处河道建设湿地工程,循环利用水资源。“如今,我们社区依托杞麓湖和赵家沟,与周边3个村子联合起来,共有上万亩土地、2万余人,开展乡村旅游。我们推出了30元一日游,游客可以先乘坐电瓶车观赏田园风光,再乘坐小船进村,可采摘购买绿色蔬菜,还能吃到地道的农家饭,节假日来的人很多。”

  从一棵蔬菜到一个产业,不仅需要高原明媚的阳光、洁净的水源,更离不开标准化的种植过程、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一群领着村民干的带头人。云南蔬菜产业的由大到强,不光带富一方农民,更带来一场农业发展观的革命。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