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了河南农业现代化步伐。
大力发展“四优”,推进布局区域化
大力发展优质小麦。重点打造豫北豫中东强筋小麦、豫南弱筋小麦基地,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2018年秋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204万亩,占到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其中千亩以上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占64%。既管种又管销,夏收的优质小麦订单覆盖率达85%,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实现了优质优价。
大力发展优质花生。重点打造沿黄、豫南、豫西南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200万亩左右,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0;其中高油和高油酸花生面积占比50%以上。2018年花生价格保持稳定,整体效益好于上年。
大力发展优质草畜。重点打造百万头肉牛产业化工程和百万吨优质生鲜乳产业化工程,预计肉牛饲养量发展到572万头,肉羊发展到3827万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6%、31%,奶类产量212.9万吨,养殖集中度和效益均有所提升。
大力发展优质林果。重点打造城市近郊鲜果生产基地,豫西、豫南山区优质果品、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生产基地。优质林果发展到1356万亩,同比增长8%;其中水果680万亩、干果676万亩。信阳毛尖、灵宝苹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蔬菜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60万亩,占全省蔬菜面积的1/5。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经营规模化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颁证成果在“三权分置”改革探索中得到广泛运用。全省完成清产核资工作的行政村16447个,占全省总数的1/3,核实经营性资产总额288.9亿元。
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8万家,同比增长12.6%;其中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万家,居全国第二,培育省级规范社1200家。目前已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3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8年新增培育20万人,累计培育超过74万人。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915万亩,托管面积247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面积比重超过60%。
聚焦品质品牌,推进生产标准化
推行生产设施标准化。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6127万亩、占任务总数的96%。培育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610个、标准化“三园两场”5600个,“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到全省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推行生产过程标准化。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62项,实现了大多数农作物品种标准体系全覆盖。持续抓好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4.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1%。
推行质量监管标准化。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构架基本形成,县级以上农产品监管机构达到176个,乡级监管机构1076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开通了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市级追溯点500个,基本实现了全省农产品追溯点的互联互通与通查通识。
推行品牌培育标准化。按照生态绿色标准,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管理和推介,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4230个,同比增长17.6%;培育认定省级农产品品牌400个,涌现出双汇、华英、三全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
加快三产融合,推进发展产业化
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强肉、面、乳、油、果蔬制品五大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联结,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增长,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30家,营业收入占到全国1/10。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新增初加工能力36万吨、新增乳制品加工能力50万吨、牛肉精深加工能力5万吨,全省中高端肉制品占比达25%。
加大产业集群培育。规划培育了5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初步形成了速冻食品、猪、奶、牛、禽、果6大产业链,集群的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长。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440亿元。
下一步,河南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市场观、大生态观,持续推进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步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