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思考——基于基层联系点河北省平泉市五家村的调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向朝阳 陈吉 胡越 字号:【

  河北省平泉市茅兰沟乡五家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结合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家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将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五家村已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近日,笔者来到五家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当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开展脱贫攻坚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五家村人多地少,大部分土地为山坡地。村“两委”通过科学分析,确定了以设施蔬菜为主,经果林、食用菌和养殖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村里有设施蔬菜园区11个,温室大棚539个,种植面积3300亩,年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2018年五家村积极引进外资,在村里建设欣荣蔬菜批发市场,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切实增加了菜农收入。近几年,食用菌、经果林和养殖业等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有食用菌园区5个,温室大棚140多个,种植面积700多亩,年产食用菌80多万盘袋;经果林300多亩;大型养猪场1家,年出栏1000头,养羊大户8户,存栏2000余只。目前五家村已经初步形成“1+3”产业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生态建设富有成效。五家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道路硬化”,积极完善村内外交通网络,近两年修建村内道路18.7公里、设施蔬菜园区内道路6.8公里,对全村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一条县级公路进行了拓宽,并铺上了沥青,极大方便了村民发展生产和日常出行。大力开展村内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标准化厕所123个,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卫生水平;推进“环境净化”,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定点收集、集中运输、就近处理”的运行模式,完成垃圾清运2000立方米;推进“村庄绿化”,在广场、道路、庭院新栽景观树400余棵;推进“街道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30余盏,为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村庄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风文明不断改善。五家村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援建大喇叭广播、悬挂条幅标语和搭建LED屏幕滚动播放等多种方式,将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及时传递到每个村民。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在村里开设道德讲堂,宣传移风易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设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组织,制定完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行动,提倡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成立村秧歌队、舞蹈队,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健身意识,建设体育健身广场4个共1万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0套,切实改善了村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

  “两委”班子大有作为。为帮助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平泉市积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向五家村派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两委”班子,切实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五家村党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和“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组织全体党员不断加强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为贫困户确定帮扶责任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不返贫。组织20名党员成立党员互助组,对生活困难党员开展救助,对老党员进行慰问。总的来看,五家村“两委”班子,依托党的“三农”好政策、依托有关部门帮扶、依托全体村民支持,在带领五家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引领作用。

  脱贫致富充满底气。五家村按照平泉市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在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一是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五家村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有44户种植设施蔬菜、2户种植食用菌、8户发展经果林、4户从事畜牧养殖,其余的贫困户由村集中光伏收益提供支撑。二是积极开展易地搬迁。五家村作为平泉市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示范村,在全市率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共集中安置22户76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方便贫困户“零距离”就业,实现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积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贫困户家庭就读学生全部享受“三免一助”政策及“雨露计划”,为大病贫困户提供签约医生,为全部贫困户缴纳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五家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脱贫。

  乡村人才振兴初显成效

  五家村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这与当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密不可分。

  建立长效培育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财政、发改、人社、农牧、金融等18个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完善培育制度,制定出台《平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平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平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若干政策》,初步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对在扶贫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叠加政策扶持。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扩大生产经营时给予产业政策上浮20%的特惠政策。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平泉市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000万元优先安排给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市农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安排担保资金500万元,专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和再创业资金,并明确贷款额度为担保资金的5倍。

  丰富完善培育体系。平泉市整合多方力量,搭建了“1+3+1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1”为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担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调研、规划编制、认定事务、管理服务等具体业务,是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3”为市农广校、林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市农广校为教育培训的主体,负责制定具体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落实培训教师,提供师资力量和技术保障。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和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教育培训补充力量,提供特色产业技术方面的培训。“10”为十种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包含4类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4类田间学校、1类村级教学班和1类观摩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习实训和现场教学场所。

  探索教育培训模式。平泉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在产业链上培养人,避免出现“在黑板上教养猪,在教室里教种田”的情况,形成了“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教育培训模式。“一村一校”即在产业村开设教学班,对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发展主导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一社一校”即在农业合作社开设教学班,对合作社骨干开展教育培训,帮助合作社做大做强。“一园一校”即在产业扶贫园区开设教学班,对有意愿入驻园区的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掌握生产技术,熟悉生产环境,带着技术入驻园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在食用菌产业方面,与全国食用菌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张金霞研究员及其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培育和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技术20多个,解决了平泉食用菌种质资源短缺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争取农业农村部补助资金建立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食用菌良繁中心,吸引国家级科研团队落户平泉。争取河北省科技厅支持建立河北省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为平泉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在设施蔬菜产业方面,与天津市农科院科润黄瓜研究所合作,建立平泉黄瓜研究院;与日光温室专家李天来院士合作,对平泉市设施黄瓜种植棚室进行改造升级,解决了栽培模式创新问题。

  总的来看,平泉市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农业科技人员为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也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仍然“缺人”,主导产业离产业兴旺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难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创新创业。二是基层干部年龄偏大,五家村党支部书记年近70岁,村“两委”班子中也缺乏年轻干部,基层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不够高,由于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开展系统性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仍需提高。四是科技人才对乡村产业的支撑还不足,各类科技服务平台还处于建设阶段,最新科技成果在基层的推广应用还不够。

  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思考

  缺少人才的乡村,无法真正实现振兴。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需要“内外兼修”,从激发内生动力和发挥外部力量两方面着手。激发内生动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缺人”困境。发挥外部力量,就是要兴旺产业聚拢人气吸引人才回归;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下乡帮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坚持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五家村立足自身优势逐步形成了设施菜和食用菌等主导产业,不过仍然处于爬坡上坎阶段,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蔬菜和食用菌制成饮料、脆片、罐头、酱菜等工业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议五家村发挥“山形怪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自然优势,讲好“西王母五女儿下凡”的村名起源故事,挖掘“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文化底蕴,充分延伸农业价值链。

  坚持以基层干部为抓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是一座战斗堡垒,每个农村基层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村“两委”班子要充分发挥把脉、引领、示范、后盾作用,成为促进全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源动力”,村民发展困境的“解惑人”。一要增强创造力。勤于走访调研,了解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学习先进基层党组织经验;勇于创新尝试,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带头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二要增强凝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头雁”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党员干部;培养“慎独慎微”意识,胸怀坦荡接受群众监督。三要增强战斗力。把握好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以及各省区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会,提升理念、开阔思路、增强能力,努力成为创业兴业水平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基层骨干力量。

  坚持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要把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助推器作用,加快培养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新时期,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要求,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统领,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优化完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创中国特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局面。

  坚持以科技人才为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企业集聚、在乡村园区落地,鼓励科技人员在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乡村园区之间双向流动,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乡村园区对接开展科技服务,依托农业企业、乡村园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农业企业、乡村园区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土专家、田秀才和职业经理人,积极带动村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大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作者单位:向朝阳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陈吉 胡越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