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难办”变“西好办”——记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西南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瑞山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维琼 左橙 张纪峰 字号:【

  “我们‘西难办’不光无难事了,而是喜事连连,应该改称叫‘西好办’了!”由此,一时间,俩书记让“西难办”蜕变成“西好办”故事,成为十里八乡饭余茶后的美谈!

  “你知道吗?俺这西南峪村和别的村有点不一样,有两个名字呢,一个叫‘西难办’,一个叫‘西好办’!”在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西南峪村文化广场附近,村民代表李树艳爽朗地说。

  一个村怎么有俩名字,这是咋回事?村民代表老李慢条斯理地介绍了起来:“说起来,话长呢!这多亏村里来了一个了解法律、经验丰富的第一书记,他因村而异想出了许多治村妙招……”

  鲁村镇西南峪位于距镇驻地西南25公里的一处山沟里。十多年来,一直以村班子不稳定、工作开展难而闻名全镇,加上这几年“吃水难、行路难、贫困老人住房难、异味治理难”等多种多样的难题,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由此,镇村干部也经常把西南峪村戏称为“西难办”。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2017年6月,沂源县检察院干部王瑞山到该村任第一书记。一到村里,他就携带着民情笔记走访群众。在走访中,他了解到,缺少一位敢担当、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当家人,是村子成为“西难办”的关键。于是,结合镇上村班子的整顿,他和包村干部耿国余一起物色合适人选,最终选定了已经从信用社退休在家、政治素质高、有魄力的党员崔希孔担任村书记。

  “对于这个村我本来有点失望,但王书记的一次次登门拜访,让我深受感动,既然让咱干书记,咱就想方设法干好啊!”说起最初任职,村书记崔希孔显得很谦虚。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王瑞山和崔希孔这俩书记,经常聚在一起研究工作的切入点。不过,俩人各有各的新门道,王书记认为:对于这种多年的“乱”村,应该实施以法治村。其实王瑞山还有个美名,叫“王青天”,这说明他法律业务知识和能力都不一般,为此,他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在积极走访群众的同时,向不懂法的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及时化解村里各种矛盾。

  而崔书记认为:抓党建凝聚人心非常必要。为此,崔书记结合镇上的党建活动,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让村里党建工作逐步规范化,同时结合党员会、两委会等会议,组织党员进一步学习了党建业务,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正是俩人“异曲同工”的完美结合,使村班子稳定团结,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只有找准问题、化解难题,干群众所想所盼,才能真正凝聚民心,对于这一思路,两人是不谋而合。针对好多群众反映的自来水管道老化、吃水不方便等问题,俩书记围绕着这一工作,展现出各自的工作特色:王书记把人脉广、依法办事业务棒、能协调的优势发挥得有声有色,而崔书记则把熟悉复杂村情、威信高、善于化解疑难问题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俩人“完美”的结合,使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开展得非常顺利。通过争取上级“一事一议”及经济薄弱村扶贫项目资金37万元,不仅打了一口水井、新上了水池,还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修,不仅解决了全村所有农户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周围部分经济园林、农田的灌溉问题。紧接着,他们又“完美”配合干了一件暖民心的实事:通过上级拨款、村干部自筹等办法,投资50万元硬化3条街道,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户户通”工程。正是这两件实事解决了村里多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让村民们非常满意,从而赢得了点赞声一片。

  “我们这些贫困老人能住进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不仅能凑在一起打扑克、下棋,相互交流,感冒打针也能够相互照顾啊,太幸福了!”刚刚搬进新建的周转房的贫困户老人崔希利非常满意,逢人就说。

  为了解决村里贫困老人住房难问题,王书记“和风细雨”式动员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还经常对住进周转房的贫困户老人嘘寒问暖。眼下,该村10户11口贫困老人住进了周转房。同时村还顺势新建了一处300平方的文化广场,配备文体、娱乐等器材,成立了一支文化队伍,每天下午大伙都来广场休闲健身。

  一年多以来,正是一件件实事、喜事,让村民们获益匪浅,好多村民发自肺腑地说:“咱西南峪村有好多难题,都被他们一一完美解决了!”他们还纷纷表示一定要大力支持村里工作,还经常向邻村和镇上干部炫耀:“我们‘西难办’不光无难事,而且喜事连连,应该改叫‘西好办’了!”由此,一时间,俩书记让“西难办”蜕变成“西好办”的故事,成为十里八乡茶余饭后的美谈。

  其中,村民自觉配合异味治理行动就是“西难办”蜕变成“西好办”故事中一个鲜活的事例。

  在西南峪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猪、养牛和家禽的传统,一到阴雨天,满街污水横流,气味难闻,镇村干部多次动员开展治理,没有一户行动。现在喇叭一宣传,村民自觉改造卫生栏,自觉围绕庭前院落栽花育草,又自觉清理“三大”堆。目前,已经清理三大堆23处,垃圾15吨,化粪池4处。

  去年11月份,村里又抓住了占补土地平衡项目的机遇,开发改造荒山、荒地730亩,按照国家政策,每亩土地可补助5000元,一下子可为集体增收200多万元。眼下,承接方山东鲁中高新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正根据项目要求,在山顶上新建5个积水池、硬化3条环山路,力争打造一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优质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乘着东风,在村东部山坡上,王书记和崔书记俩人又兴奋地走在一起,研究下一步在新标准农田发展新项目的计划。

  “只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就会理解支持,难办的事就好办!”“是呀,这回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咱们要好好利用这些土地大力发展产业项目,让村里的荒山变成‘绿色’的‘活银行’,你说,群众能不满意、能不支持咱们吗!这一回咱村真不叫‘西难办’了,应该稳稳当当叫‘西好办’了!哈哈……”一想到未来的发展,两位书记开怀地笑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