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部署,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新路子,在稳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政经分开
深度激发农村改革活力
农村“政经分开”改革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将村级管理职能与集体经济发展职能分开,在提升农村基层服务水平的同时激发集体经济活力。自2017年,昆山市承担试点任务以来,全市成立推进“政经分开”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印发《昆山市农村“政经分开”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三个政策文件,以组织功能、选民资格、人员管理、议事决策、财务资产“五公开”为抓手,列出22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建立了包括功能配置、运行维护、资金承担等在内的多项标准化体系,逐项划分承担主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农村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水平有效提升。2018年,全市166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面完成“政经分开”改革,村级稳定性收入超58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916元。
通过实施“政经分开”改革,各行政村(涉农社区)建立完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入社农民实行属地化管理,在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体制下享受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权,走专业化和市场化道路,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年终,集体经济组织按净收益一定比例对入社股民予以分红,形成了“政府有税金,合作社有租金,村民有股金”的“三金”经济格局。
村级管理组织做好村民的钱袋子、大管家,将集体经济发展盈利交给市场,将农村标准化服务交给专业化团队,深度激发农村改革活力。例如,张浦镇金华村依托《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资金薪酬保障、完善晋升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和高校毕业生等深入农村,培养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金华村管理运营契合市场,将独立于村庄的3000平方米老厂房改造为田园客厅平台,与当地食品企业合作,打造饮品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引进IT软件设计等轻资产行业,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锦溪镇长云村探索“集体经营”新路径,鼓励农户加入农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推进集体经营、定产包工、网格化管理以及综合种养等新型经营模式,村级经济、农民收入、土地亩均产出稳步提高。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自2013年以来,昆山加大对农村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高品质推动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截至2018年底,昆山农村公路总里程141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306座。其中,乡村道1141公里,优良路率达97.1%,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特色田园乡村等级公路通达率、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均达100%。
此外,昆山市交通部门持续提高农村公路通行安全指数。2017年起,昆山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对41条乡村道沿河路段加设警示桩和安全防撞护栏。2018年,更新加固11条农路隔离护栏,维护361公里农路安全标线。
昆山借入选“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市”试点城市和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东风,开通195条市镇、镇村公交线路,141个行政村公交开通率100%。建成覆盖市、区镇、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京东、唯品会、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入驻,被商务部、国台办列为第二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建成149个村邮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在建成“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好乡村路”“美好生活路”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昆韵文化路”。构建“一核驱动、三区交融、九环生辉”旅游风景道格局,串联全市81%的文化旅游景点和87%的特色传统村落,始终突出昆山本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
注重民生
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近年来,昆山持续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乡镇教育发展持续加快。“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83个,其中52个在区镇,占比62.7%。2018年,命名昆山市品质课程建设“种子学校”“联盟学校”40所,其中乡村学校20所;评选“昆山市书香校园”67所,其中乡村学校46所。此外,教师招聘优先满足乡镇学校,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加大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提升乡村学校师资力量,2016年、2017年、2018年轮岗交流教师人数分别为449人、676人、685人,呈逐年增长态势。
乡镇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乡镇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长,乡镇医院升级加速。以“健康昆山”建设三年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妇幼、康复、老年病、中西医结合、慢性病、肿瘤等专科医院建设,初步构建联通医院、急救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年建设计划,新改扩建社区机构33家,建成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
农村养老服务机制持续健全。鼓励各区镇把有条件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或改建成集社区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面积平均达1482平方米。出台推进老有颐养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淀山湖镇引导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从散居农户转为集中颐养,将基础条件较好的闲置厂房、学校空置房、私人住宅等闲置资源,建成嵌入式养老场所,探索建立“离家不离村”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农村信息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截至2018年,昆山光纤长度达9万公里,FTTH(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成为全省首批建成全光网城市的县级市。通过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网络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政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延伸到农村社区。积极开展省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农村信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连续多年开展针对家庭农场主、农产品经纪人及农村创业青年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累计培训超200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昆山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体系,扩面提标准,着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覆盖全体城乡居民,贯通城乡保障互转通道,社保扶贫精准聚焦;健全城乡一体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对困难群体医疗救助精准帮扶,落实落细“放管服”改革;提升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服务,精准制定帮扶政策,精准搭建信息平台,精准实施帮扶项目。所有城镇未就业居民和老年居民,全市16周岁以上未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户籍城乡居民均可参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所有老年居民不需缴费即可无门槛领取农保养老金。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在昆全覆盖,参保率达99%以上。大力推进“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工作,实现全市帮扶对象的基础信息、需求信息、救助帮扶信息一目了然,与慈善公益平台实现无缝对接,畅通社会救助渠道。
加快整治
乡村环境生态宜居
“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在江苏调研时曾这样讲过。这个“现代化”,当然也包括农村。
2018年以来,昆山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蓝图、清洁、清水、宜居、绿化美化提升、公共配套提升、特色内涵提升、长效管理提升八项工程,打造与昆山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农村人居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群众。
描绘乡村“特色点”。坚持全面规划,多元打造,建立完善“市域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实用性乡村规划体系,完成全市369个可翻建村庄规划编制。2018年投入34亿元,完成提升项目7266个,寒贞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武神潭、顾家潭等29个村获评三星级康居乡村,高标准推进3个省级和3个苏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乡村“旅游线”。2017年,昆山438个村庄均已实现“一村一规划”。以区域推进深化乡村旅游发展,东浜村、祁浜村入选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以点串线,新式乡村度假游入选苏州市十佳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田园农耕游入选苏州市十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
擦亮乡村“美丽面”。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投入5402.6万元,新建、改造农村公厕186座。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站26座,总数达65座,行政村覆盖率90%以上,位列苏州全市第一,淀山湖镇被列为江苏省垃圾分类试点镇。整治农村环境,清理乱堆放1.3万余处、乱养殖1000余处、乱搭建4000余处。2008年以来,昆山实施活水畅流工程,完成新改建桥涵工程134座,疏通农村河道33.3千米,全市2560条村级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坚决整治农村黑臭河道;投入近10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42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重点村、特色村全覆盖,累计受益户数3.6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6%以上,实现了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的全面转变。制定实施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及风貌管控管理规定,乡村逐步展示“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江南水乡特色。
丰富乡村“服务区”。完成149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168家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达标验收,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3家、图书流通点8家、体育公园3个、体育馆3个、游泳馆2个、全民健身副中心4个、全民健身工程点46处99片,新增健身步道36公里,农村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仅巴城文体站一个站点,2018年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6场,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22场次,送戏下乡43场,文化书场360场,送电影369场,开展书法、昆曲、民歌、竹笛等培训进基层活动505场次,极大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农业是“压舱石”,农村是战略后院,只有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发展,让农民群众有实在的获得感,才能真正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江苏昆山市委、市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