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构建“双创”产业体系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 字号:【

  近年来,四川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农村“双创”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壮大主体队伍,实现了二三产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全省以农民工、科技人员、大学生等为代表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达52万人,创办领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6万个,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带动210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双创环境。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意见、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等。在财政投入方面,设立2000万元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安排5亿元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1.76亿元返乡创业风险基金。在金融支持方面,省财政为农村双创人员提供信贷担保,降低农村双创主体融资成本30%以上。在用地政策方面,要求各地按不低于省里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支持农村双创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强化融合发展,拓展双创空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即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椒)、川酒、川竹、川果(桑)、川药、川牛羊(饲草畜禽)、川鱼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按照这一部署,分产业制定5年实施方案,建立省领导负责的推进机制。今年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78.1亿元,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各类农村双创主体投入“10+3”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151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50亿元,增速保持在10%以上,省上按照1:4的比例配套6亿元,建成益农信息社3.7万个,覆盖80%的行政村,带动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

  强化主体培育,激发双创活力。鼓励农村双创人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已有农民合作社达9.4万个、家庭农场4.9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目前已培训职业农民18.2万人。组织5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作价入股等有偿转让成果项目156项。省委、省政府高规格表彰100名优秀农民工代表、50家明星企业和50个先进单位。金堂县等8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范例,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名代表入选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返乡创业女大学生赵海伶等3名农村双创代表荣膺“全国十佳农民”。

  强化利益联结,增添双创动能。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比重达60%以上,近3年全省耕地流转率提高12%。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农业产业强镇,通过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生产要素入股保底分红、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引导农村创新创业主体与小农户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累计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3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等农村双创平台,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进入园区抱团发展,已遴选63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培育对象,将农村双创和联农带农效果作为省级园区考评重要指标,年底将评定35个省级星级产业园,按照星级分别给予2000万元、1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强化指导服务,做实双创保障。建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2名省领导任总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市县机构改革中率先在全国设置专门的农民工工作机构,全省100万人口左右农业大县共设置88个农民工服务中心,重点为返乡入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服务。开通覆盖省市县三级面向全省的农民工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连续3年举办川商返乡发展大会,积极推介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去年签约项目111个,投资总额近600亿元,占签约项目的4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