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扮靓农村环境 开启美丽发展模式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成都市力争通过2年努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面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户厕改造全面完成,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

  到2019年底,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省级达标村1500个,培育“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300个;到2020年底,全部行政村(涉农社区)达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省级标准,再培育“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300个……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工作实际,坚决打好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仗”,引领示范全省宜居乡村建设。

  优化提升乡村规划。成都市挖掘培育既了解本地实际又具备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的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乡村建造师,完善提升宜居乡村规划水平。以《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成都市乡村振兴空间发展规划》为总纲,“大美田园”“天府农耕”“秀湖云田”等示范走廊规划为依托,融入“百镇千村万林盘”整体布局,吸收国内国际大美田园宜居乡村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结合原生态乡土风貌和现代元素,突出村庄生态涵养功能,完善编制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规划实施,将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加大规划实施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划的行为按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

  全面做优乡村生态。开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治理修复,排查山体、河流、湿地、绿地、林地等生态受损情况,全面修复水土流失、废弃矿场、工程创面等区域植被。通过“植绿、添彩、提质、增效”的方式,在龙泉山脉区域逐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体系,实施增绿增景4万亩,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巩固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成果,落实龙门山脉生态植被修复后续管护。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湖泊沿岸饮水用水源绿化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维护,推进河湖两岸公园、湿地、水库绿化管护,构建河湖两岸绿化林地及湿地管理维护机制。力争2019年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9%,林木绿化率达到44.69%,国土绿化率达到48.36%;2020年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2%,林木绿化率达到45%,国土绿化率达到48.66%。

  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成都市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机制,鼓励有条件村庄对易腐垃圾和可降解有机垃圾实行堆肥或厌氧消化处理,对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对有害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到2020年,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以上,行政村(涉农社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对建筑垃圾实行就地填埋或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每个村规范设置垃圾收集点或垃圾房,每个乡镇建设垃圾转运站或收集站,每个乡镇有垃圾收运车辆。在成都市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逐步实现自然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田地膜回收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的回收处理,到2020年,畜禽养殖粪污利用率达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废弃地膜回收率达85%,农药废弃包装回收处理达80%。

  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全面落实“治水十条”,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确保水库、塘坝水质按功能达标,全力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逐步实现水清、鱼游、岸绿的河道水域美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合理布局,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到2020年,2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到2020年农业生产节水5%,化肥减量3%,农药减量5%。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成都市推进农村户厕改造,落实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提升实施方案,鼓励应用成本低、质量好、达标规范、适用性强的一体化设施设备,2020年全面完成58.6万户农村户厕改造。规划建设改造农村公厕,探索集中居住区、行政村(社区)公厕对外开放,推进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农村公路沿线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在特色镇、川西林盘、天府绿道、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中合理配置公厕。建立农村公厕日常运维管理机制,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的市场化运管模式。推进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整治提升村容村貌。结合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以林盘院落重塑、风貌改造和节点打造为主要内容开展村镇风貌建设,打造农村田园景观,打造具有川西平原特色的醉美林盘、庭院,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乡空间形态,构建起美丽休闲的乡村田园场景。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力度,提升乡村建筑和庭院营造品味。挂牌保护传统村落,认定公布一批乡村历史建筑,盘活用好乡村宗族祠堂、民居院落、农业遗产等历史建筑。推进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合理规划好行道树、围村林带、小片景观林、水果经济林等地段的分类绿化,引导农民群众在院落周围、庭院内外栽花草瓜果,种植乡土适生植物。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加大管护力度,保证乡村路灯正常使用。集中整治公共空间和庭前院后环境,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牵乱挂等乱象,引导农户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室内卫生舒适。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解决农村“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实施“路长制”,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畅通乡村“微循环”。推进产业园区生产作业道与天府绿道网络体系的有机串联,构建区域级主干绿道体系,完善社区级绿道和乡村绿道,抓好旅游化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农网改造升级,着力解决电压不达标、不通动力电等问题。加大农村能源改造提升,实现成都市所有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接通管道天然气。加大对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光纤到户深度覆盖,实现行政村无线网络及4G网络全覆盖。推动地震、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避灾安置点配置。完善县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健全村庄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明确各方管护责任,鼓励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优化配置公共服务。成都市按照共享、均衡的理念,引导行政村(涉农社区)参照“15分钟公共服务圈”标准,因地制宜配套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微更新,以专业队伍促进空间美学在城乡社区的广泛应用,着力打造美丽社区。加快培育社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区(市)县“天府市民云”应用全覆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探索物业管理补贴退出机制。完善“雪亮工程”建设视频监控的联网运用,建立起联动融合、优质高效、与宜居乡村相适应的“雪亮工程”应用平台。

  统筹提升乡村治理。坚持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核三治、共建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水平。紧紧围绕“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天府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开发世界文化名城的乡村场景,挖掘保护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根脉和记忆。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持续开展“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三美示范村创建,开展新一轮成都市文明村镇创建评选。广泛开展“六无”村(社区)创建活动(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案、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提升人民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

  积极培育新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农村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加快建设“6+7”现代农业重点园区。结合特色镇和乡村绿道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加强可进入、可参与的农业赏游场景植入,大力培育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链。强化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健全“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农民充分参与和持续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天府农耕文明为核心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品牌,提升建设服务全川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