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梅月两相知——读唐建教授的寻梅之旅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青未了 字号:【

  我和唐建教授是山东大学的校友,但都不是山东大学毕业的。唐建是山东艺术学院的高才生,因为成绩优异和山东大学组建艺术学院的需要,他被请去山东大学任教,二十七岁就破格提为副教授,三十八岁就为正教授,是全国花鸟画家少有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世纪之交的大学越办越大的浪潮中,我的母校也被并入了山东大学,我成了山大的校友。进山大,曾是我儿时的梦想,但是,这样“被山大”也算是“梦想奇圆”。

  我向往山大,对山大的老师有着特别的崇敬。唐建教授又是我的同乡,这样,我们这两个不是山大毕业的山大人过从甚密,特别是春节期间,必有一聚。但是,近几年,唐建教授在春节期间经常爽约,回复都是寻梅、探梅、访梅。

  梅花,对我这个林业工作者来讲并不陌生。世界著名的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是安徽人,我在他的家乡当过市长,陈院士是国际梅花登录大家,研究梅花70年,著作等身,留下了若干的梅花科学遗产,人称梅花院士。家乡因出了陈先生而引以为豪,我崇敬陈先生,也热爱梅花,去年腊月,我还到北京植物园凭吊过陈院士的雕像。我对梅花的认知就是来自于陈院士的科学文化熏陶。

  梅,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小乔木、稀疏灌木树种,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应用和栽培史。根据陈俊愉院士研究,中国花梅就有四大类300多个品种。在古代,梅的果实是作为调味品而使用的。这些在《书经》《诗经》《礼记》等著作中都有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把梅子列为消酒、生津止渴的药材,但奠定梅花在中国的巅峰地位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从汉朝开始,宋之为盛,不断对梅的文化精神品格的挖掘、提炼、总结、扩大。唐诗宋词元曲咏梅诗文汗牛充栋,历代文人画家写梅画梅都有上品之作。“文革”中毛主席描写中苏对峙时心境的《卜算子·咏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成为最美的风景。十九大结束时,习总书记引用了元代梅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又在艺术界掀起了墨梅创作的新潮。纵览苍茫林海,梅的文化精神承载,远远高于其基本物质实用功能。我问唐建教授,你又不是植物学家,为什么经年专跑梅林,访梅树?他说,我对大自然古老梅树的探寻,不是要去搭建咏梅画梅的拱璧,也不是要捕捉市场喧嚣的风口,而是在和梅的对视、对话中去探寻人、自然、艺术的生命意义。近十年来的寻梅苦旅,在混沌朦胧中认识了些许道理。

  ——自然生命真谛。人类在面临的诸多矛盾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认识的局限性,许多都源于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唐建作为一个中生代的著名画家,是在向自然进军的号角中出生的,是在知识竞争的搏杀中成长的,考试、竞赛、参展、个展、主展,是这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路径。画梅是唐建的特别爱好。南京、无锡的梅园,河南鄢陵的梅乡他都是常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外国植物学家的文章中读到了全世界最多的古树梅在中国云南的信息,这使他兴奋至极,到云南去!到自然中寻访古梅,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十年来,他走访了云南的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行程一万多公里,探访了近万棵梅树,特别为几十棵近千年的古梅写生。他从古梅顽强的生命力中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博爱,根植自然愈深,生命力就愈强,梅是如此,来源于大自然的人,来源人的生活的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郑重的写下了恩格斯的名言,“作为独立于自然界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生命的真谛在于自然,艺术的发展源于自然。

  ——师法自然造化。唐建是花鸟专长的画家,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山水花鸟是永恒的题材,大师辈出,先贤多多,写梅画梅的巨匠也数不胜数。古代政治家李世民、王安石;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陆游、秦观、王勉等都写了千古流芳的咏梅诗词,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有咏梅大作。近现代艺术大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把画梅同新中国的欣欣向荣融为一体,创造了许多灿烂夺目的佳品。对此,唐建都极为崇敬,师法向往。师古的同时,他更师法自然。他说过“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师法自然造化,正是他寻梅探梅的动力。他画的梅,老干,虬枝,龙盘虎踞。新枝茂发,横斜逸出,生机勃勃,其花,繁星点点,凌寒傲雪,先春怒放,把梅的苍劲嶙峋,遒劲倔强,开春之先的精神风骨展露在宣纸之上,印记在灵魂心田。他认为艺术“肇于自然,始于写生,而后造乎自然,万物为我”。正如美国自然哲学家梭罗说的“心灵与自然结合,才智才能开花结果。”

  ——人情练达文章。中国文人画家历来把琴、棋、书、画、文、诗并重,唐建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大学期间就登上了艺术讲坛,他把绘画作为语言符号去推广。师法自然,入情入理,创新创造,语出惊人。寻梅的苦旅,也是生活的历练。云南永平县有一个花桥村,村落形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博南古道的重要关口,这里有一株千年古梅被唐教授寻得,如痴如醉。他就宿于梅树旁边的武姐之家,观梅,画梅,与梅对话。又和武姐学民俗,谈乡情,论丰收。武姐的质朴和她对生活的热爱也深深地打动他的创作豪情,她的精神操守和勤劳风格,就像是梅花的化身。唐建教授用武姐的精神去画梅。武姐用教授爱梅的痴情去护梅,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农村妇女结成了好朋友,在云南林中访古梅中,花桥是唐建去的最多的。武姐还经常把古梅的变化用微信发给唐建。唐建还把武姐和这里的古梅推荐给一批国画家和研究生,武姐和梅花都成了他们活灵活现的艺术佳作。最近他得到武姐传来的好消息,武姐把护梅作为自己的义务,已获有关方面的批准,她正在建设民宿艺术旅店,为前来探访梅树的专家、学者、学生服务。这个古老的山村,又有了新的产业。这些都像唐建的作品一样,都是大自然带来的。唐建为她画了梅花还写了诗。

  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画,表面是一幅画,其实也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唐建教授的寻梅之旅,是生命之旅,自然之旅,生活之旅,更是思想和艺术升华之旅。

  十年寻觅未称痴

  特向苍山问雪枝

  岁暮风寒归路远

  此心梅月两相知

  诗和远方,大自然的雨露滋润着唐建教授的艺术之路长青!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