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展台前,分别由加拿大小麦、中麦578、普通高产小麦烘焙的面包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前两种面包明显个头高,口感更蓬松筋道。
“中麦578是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蛋白质含量15%,湿面筋含量31.5%,稳定性好,对于干旱、严寒的抗逆性好。”作科所副研究员李思敏介绍。
这是不久前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的一幕。中麦578是此次大会上中国农科院发布的1000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之一,同时发布的还有100项前沿性、标志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立足乡村振兴大战略,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聚焦国家农业农村重大需求,瞄准国家战略性科技攻关任务,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总抓手,抢抓机遇、主动担当、奋发有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趟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培育产出了一批重大理论发现和重大品种、重大技术、重大产品,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张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把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
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这是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亮点。
如何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推动中心工作的成效?中国农科院创新建立了“科研+党建”两位一体的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把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党支部一对一建在创新团队,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创新团队,把“三个面向”指示要求落实到创新方向和创新任务上。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由党员团队首席科学家担任,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目前,331个创新团队中,已有105个创新团队一对一设立党支部;根据创新工程中期考核评估要求,部分创新团队还需进行调整,待调整到位后,将逐步完成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说。
为保证团队首席科学家投入科技创新的时间和精力,选配副书记协助做好党务工作。对于团队首席科学家任所领导或非中共党员的,选配助理首席或核心科研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采取多种形式对支部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将支部书记的培养和任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支部书记干得有底气、有信心、有激情。
“以前科研工作主要围绕项目转,项目要求啥就做啥,而发现的新问题就要等到申请新项目时去考虑,存在滞后性,更难以按照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及时开展科研工作。” 灌溉所科研人员说,这几年通过创新工程实施,通过“科研+党建”两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原先科学家想开展但没有项目支持难以开展的工作,应对国家重大需求、应急性需求的工作,以及需要持续探索的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进一步改变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重复混乱、交叉重复等突出问题,克服了以前课题组分散、重复、效率低等问题,改变了“大科研、小作坊”的现象。
目前,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构架的三级学科体系已经构建,共设立8大学科集群,130个学科领域,300个研究方向,统领全院科技创新活动。全院33个研究所原有的1026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31个科研团队,大幅提高了团队综合创新能力,为培育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
发挥支委会职能作用,对标对表“三个面向”指示要求,支委会从创新团队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创新团队科研方向和选题设置的讨论,确保符合“三个面向”指示要求;参与团队岗位设置方案、人员聘用条件、绩效分配原则、评优推荐人选的讨论,确保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良好团队创新文化氛围;参与创新团队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和使用情况监督,加强纪律宣传教育,创造心无旁骛的科技创新环境。
以“红旗党支部”创建为重要举措,推动党支部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三会一课”质量,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和主题党日等制度,不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围绕院所发展目标及团队创新任务,党支部引导全体党员牢记使命,立足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定任务、压担子、树目标、做标杆,在“三个面向”征程上冲锋在前,带头勇挑重担,带头攻坚克难,带头培育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创一体”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智能型文洛温室、LED植物工厂、现代水耕栽培设施、食药用菌工厂、智慧农业物联网……这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让人称赞。而他们都源自魏灵玲研究员带领的环发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
针对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存在的政策理解不够、成果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缓慢、机构设置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农科院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确立了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作为院所发展两大基石的总体思路,按照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一体”的要求,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创新机制,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环发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组建于2014年,主要从事设施条件下植物与环境之间互作机理、节能环境控制与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由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骨干创办的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是环发所的下属企业,企业在国家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下,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设施园艺领域全产业链技术供给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先后承建现代农业园区100多个,以“项目引领产业、园区带动地区”的创新模式将科技成果转化到20多个省市,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中环易达公司负责设计和建设运营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先后接待了4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要到访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专业考察团体100多个,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为激发科研人员“三创”热情,中农院先后制定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按照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激励和奖励方案,对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2018年全院成果转化收入达到11.3亿元。
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心合一”上线运行,互联互通的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目前,全国近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出约1300项科技成果,包括48项国家科学技术获奖成果和104项前沿性、标志性成果,发布了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科技成果,成果转化交易和科企战略合作签约额近10亿元。
植保所先后有17个创新团队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植保所全资企业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本1100万元。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由植保所和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企业主营农药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类目中,均已建立被市场广泛认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产品。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开发上市新产品十余种,扩展企业产品线,组建6家网络产品旗舰店,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2018年以生物农药与“互联网+”为战略格局,全年销售额稳步上升,重点布局生物农药产品,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成为绿色防控领域的标杆产品。中保集团作为植保所重要的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高效转化研究所先进的植保技术,凭借稳健的技术推广团队和渠道,将科技送进千家万户。
通过创新将财富转化为新的知识,通过创造、创业将新的知识转化为更多的社会财富,研究所、科研人员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财富增长实现了良性循环。
“科技联盟”协同攻关共建共享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
以小麦为例,我国小麦的科研团队有500多个,各级投入很多,但存在重复交叉现象,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要突破小麦产业发展和科技瓶颈问题,只依靠一个品种或单项技术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推动小麦产业的综合解决方案,进行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建立起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
2014年,农科院牵头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是一个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牧)业、农垦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能够对某一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给出综合解决方案。
我国国产乳业市场竞争力偏低,乳企长期以来面临进口冲击、成本高居不下的困境。为此,由中国农科院牧医所联合35家科研单位、质检中心、风险评估实验室,18家高等院校以及45家乳制品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搭建了现代乳产业全链条覆盖的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创建了优质生乳-优质加工工艺-优质乳标识-优质乳消费“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绿色加工工艺升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15%以上;优质生鲜乳每千克收购价上涨0.15元,折合每头成母牛每年增收686元。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的近50家乳制品龙头企业启动实施优质乳工程,每年向市场供应优质巴氏杀菌奶31.7万吨,占全国60%以上。联盟推出的优质乳品牌已经形成较大市场影响力,并显著提高了国产乳业的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科研、教学机构为主体,中农院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奶业、棉花、优质蜂产品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建了产业自主标准和标识,已成为联盟“标准范式”。目前,多学科高效协同、各领域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已经形成,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实施任务108项,创新集成和示范了97套技术模式,新建示范基地117个,开展技术培训4000多人次。
小厕所里有大民生。农村改厕是当下的重要民生工程。为着力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及的农村卫厕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农业农村部环保所联合科研机构37家,企业79家,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32家共同组成乡村环境治理联盟。联盟成立一年来,重点开展改厕技术和产品收集遴选与技术集成,形成了适合我国北方寒冷、西北干旱、华北平原、南方丘陵、城郊地区以及农村社区等6大改厕技术模式。2019年,6大改厕技术模式将在全国11个省区16个示范村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为全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供技术模式支撑。
改革新风激荡人心,创新工程如火如荼,科技联盟遍地开花。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农科院人,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服务农业农村主战场,攀登科技新高峰,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撑,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