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明白人 村庄里的“活财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见习记者 杨钰 字号:【

  被誉为“中国姜蒜之乡”的山东省安丘市是省级贫困县,种植生姜是当地农民的传统,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土传病害的困扰,生产成本增加,质量受到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的帮助下,安丘市实施了土壤熏蒸消毒,使大姜生长期农药用量减少23.75%,平均增产35%,平均亩收入增加0.75万元,出口合格率100%。这是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曹坳程在日前举行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上分享的故事。此次大讲堂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为主题,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

  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二者衔接,如何发挥农业科技及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大讲堂上与会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人才为本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的山场面积为326万亩,耕地面积仅为21.9万亩,过去种植玉米,亩均收入不足千元。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林果专家刘济伟到阜平县挂职副县长后,该县大力发展苹果、晚熟桃、葡萄等优质高效水果种植。2018年,全县林果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河北阜平县副县长那日苏在此次大讲堂上与大家分享了阜平的扶贫经验。

  刘济伟等人的到来为阜平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力支撑。然而,当脱贫攻坚完成之后,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

  农业科技人才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脱贫攻坚完成以后,原来派到乡村去的这些人才和工作队伍,不能全撤,要创新方式和机制,适当地留下一些人,尤其是第一书记。有的地方可以就地转化,工作队就直接换成乡村振兴工作队,但是形式和方式要结合乡村振兴的任务。”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建议。在他看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大任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做好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介绍,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农业科技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起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施了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些工作举措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人才引领支撑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未来人才工作需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重视海外引才的同时要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和培育工作,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在抓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继续教育,通过此次大讲堂活动起到示范推动作用,使农业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发展得更好。

  授人以鱼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

  云南澜沧县是我国边境“直过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10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1.05%,是脱贫攻坚最艰难的地区之一。如此贫困的澜沧应该如何脱贫?

  2015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及其科技团队千里迢迢来到澜沧,授人以鱼,把科技送到澜沧,把论文写在了澜沧的大地上。“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创造新的产业、特色的产业”。朱有勇院士等人依托澜沧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等特色农业扶贫产业,把青山变成了金山。

  曹坳程同样认为,靠有限的土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大田作物,很难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种植高附加值作物是科技扶贫的重要途径。他带领团队在河北顺平县、江西金溪县、湘南贫困地区等地推广土壤熏蒸技术,解决了土传病害导致草莓、生姜等高附加值作物重茬种植的难题,助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认为,科研与扶贫并不矛盾,农业科技在当地试验、展示、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村下地,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她致力于发展特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组织专家协助毕节、张家口、吕梁岚县、乌兰察布和新疆吉木乃等地制定了产业规划和扶贫方案,并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建立多个试验示范基地,把土豆变成了“金蛋蛋”。

  “贫困在哪里,科技扶贫就去哪里!创新在哪里,企业产业就到哪里!攻坚在哪里,贫困帽子就脱在哪里!”朱有勇院士说出了科技人才的扶贫心愿。

  授人以渔 给当地培养走不了的乡土人才

  紫阳县是陕西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规模40659户133475人。其产业扶贫主要是发展茶产业,同时进行林下种植种养。据紫阳县副县长田鑫讲,紫阳县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紫阳县基本没有50岁以下的农技干部了。”

  紫阳县人才短缺并非特例。“乡村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的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说。据他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115万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期,全国新型职业农民1272万人,仅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3.4%;2016年末全国乡村实用人才总量约1900万,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5%。

  在中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的情形下,授人以鱼,更需授人以渔。正如朱有勇所说:“让科技人才村村寨寨去做不行,只有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朱有勇团队创新招收模式,按照“只要识字,只要想致富”的招生标准,淡化学历、年龄,破格从澜沧县20个乡镇招收农民学员。教学中,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集中学习与回乡动手结合。这种科技扶贫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现在一半的学员成了小老板,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学员脱了贫奔小康了。”朱有勇说。

  金黎平率领团队常年为贫困地区开展科研和技术培训,在不同产区培训农技人员、种植户和企业,培养了在职博士、推广硕士、“西部之光”学者、西藏和新疆特培委培等众多科技人才。

  新希望集团2018年初面向社会开展“10万名新农民培训计划”,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培训了28265人。“如果产业在农村落地了,那么人才就引得进、留得住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维勇说。

  俗话说:“村里有个‘科技明白人’,等于有个‘活财神’。”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助力产业扶贫,带领农民奔向致富路,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