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推进产业融合 增强振兴动能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湖北省近年来探索“创模式、兴加工、建园区、拓功能”四大发展路径,从政策创设上给保障,人才建设上添助力,品牌打造上强支撑,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融合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湖北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繁荣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荆楚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村产业融合成效明显

  融合基础更加稳固。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全省粮食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油菜籽、水生蔬菜产量及禽蛋、蜂蜜、食用菌、小龙虾、螃蟹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融合主体稳步壮大。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271家,湖北省民企百强中,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9.6万家和3.5万个,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万余人次,很多农民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发家致富。

  融合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各地积极探索,通过经营主体带动、主导产业拉动、资源要素促动,培育了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新业态型、功能拓展型、产业集聚型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和模式。

  融合机制多元发展。各地通过拓展功能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将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引导主体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折股量化、利润返还等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多路径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湖北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发挥资源禀赋优越、产业业态多样、产品特色鲜明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加则加、宜旅则旅,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路径。

  创模式,调整结构促融合。树立“大农业”“大粮食”观念,积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潜江市探索“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一举多赢”。各地还探索出“稻鳖共作”“稻鳅共作”“藕鳅稻”“鳖虾稻”“稻虾鱼”等综合种养模式,2018年,全省“稻虾共作、稻渔种养”发展到589万亩。

  兴加工,提升价值促融合。省委、省政府出台系列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稻米、茶叶、蔬菜、食用菌、魔芋、小龙虾、蛋品等精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8%,潜江市华山水产公司小龙虾虾壳综合利用等9项模式在全国推广。湖北土老憨公司,围绕柑橘发展精深加工,生产橘子醋、陈皮酱油等调味料,柑橘果渣用来加工柑橘酥、柑橘软糖等休闲食品,产品增值数倍。201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建园区,延伸链条促融合。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集成集约要素资源,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既带动了周边原料基地建设,又通过上中下游产业扩展和契约合作,延伸了产业链条,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地。如京山市桥米产业园,围绕桥米产业聚集了26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优质稻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生产到大米初加工,再到米制品米汁饮料和酒类,开发副产物生产米糠油、饴糖、饲料和谷壳生物质颗粒燃料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0亿元。全省41个省级加工园区,入园企业2657家,主营收入超过4000亿元,占全省总规模的40%,带动就业52.8万人。

  拓功能,聚集要素促融合。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武汉市安排赏花游专项资金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打造了蔡甸区索河十里荷花长廊等80多个重点项目,并推出十大节庆和十大赏花品牌,实现了月月有赏花会节、周周有赏花活动。目前,全省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3个、示范点1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个、“中国美丽田园”1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40家。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综合收入377亿元。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体会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的政策多,需要政府的统筹;关联的产业多,需要高位推动;涉及环节多,需要多部门配合。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政策创设是保障。省政府印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加大财税用地用电支持力度、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作等政策措施。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纳入县市考核,并安排1000万元奖励资金。统筹资金投入园区产业链、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粮经饲统筹发展、农村双创等工作,支持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建设是关键。出台21条政策推进“三乡”(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签约“能人回乡”项目2000余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推动城市要素下乡激活农村资源。全省共吸引39.7万返乡下乡人员,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每年轮训4.5万新型职业农民、300名龙头企业“掌门人”。

  品牌打造是支撑。促进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联动,以创响品牌拉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随州香菇、潜江龙虾、宜昌蜜橘、利川红茶、恩施玉露等“湖北粮、荆楚味”地域品牌,以及周黑鸭、劲牌、神丹、福娃等一批龙头企业品牌。全省共建设10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三品一标”4518个,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

  农民增收是根本。融合是手段,农民增收才是根本。在政策支持和项目遴选时,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积极引导主体带动农民发展。2018年国家产业融合项目,有31家主体将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直接持股的农户2155户,折股资金3017万元,项目新增农民就业1.08万人,帮助2550户贫困户脱贫。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