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必须加快构建起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新组建农业农村部,并且把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赋予农业农村部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职责。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职责,一年多来,农业农村部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2018年粮食总产达到13158亿斤,农民收入预计超过14600元,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这当中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贡献。当前,从乡村振兴投资规模看,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初步统计至少在7万亿以上。这么大的投资,没有金融、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同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程之中,金融资本也应积极地、创新地、全面地参与到乡村振兴这个伟大事业中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后续发展动力。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农业农村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必将成为金融投资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20字”的总要求,制定了到2050年的奋斗目标,突出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长期性,强调了优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性。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是金融投资的一个巨大富矿,值得超前谋划、战略布局、长期经营。从金融投资重点领域和需求角度,当前重点应瞄准三大领域。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聚拢人气、带动就业、激活市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发展正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宗农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养等现代种养业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正日益成为优质投资标的,当然也更加迫切需要金融的进一步加力助推。同时,今天的乡村产业已远远突破了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范畴,伴随着乡村价值的彰显、乡村功能的拓展、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的跨界配置,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间深度交叉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土产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此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大平台、新载体不断成长,也对金融社会资本等现代要素进入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是其中最活跃的引领性群体,他们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是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改善乡村面貌、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 “优质客户”。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规模的扩大、结构的转型,他们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金融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几年国家下功夫建设农担体系,就是为了精准解决这个问题;相继开展的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也是立足于解决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问题;去年,在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上启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也是要通过主体直连、信息直报、服务直通、共享共用,促进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实现资本精准高效落地。当然也要看到,农村众多的小农户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农业现代化不能够忘记小农户,要更好地和社会化生产服务有机连接,走向现代农业制度。在这方面,需要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联手合作,推动通过金融服务落地,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大社会、大市场。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振兴乡村、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当前,城乡差距大,除了收入,最直观的还体现在农村的人居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补上这些短板,需要大量投入。据粗略测算,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完成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大革命”,需要的建设资金都是数万亿级别的。解决上述建设的资金需求,需要公共财政把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构建更加有效有力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吸引金融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探索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机制。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城里人到乡村“养眼洗肺、解乏去累”兴趣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可以找寻到更多更好更大的需求。
第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改革创新,共同探索有效路径。
现在各界普遍看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景,农业农村部将更好发挥乡村振兴牵头统筹部门作用,履职担当,与金融和社会资本一道,共同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努力做到三个“深入结合”。
第一个是金融服务与农村改革相结合。农业农村部将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以“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为牵引,加快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力求把农村巨量的沉睡资源进一步激活,因地制宜采取联营、合作等多种方式,把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好地吸引进来,形成农村金融与农村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个是金融服务与农业投资相结合。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由农业农村部负责农业投资管理,我们将坚持统筹整合、简政放权、改革创新的理念,鼓励通过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合作,按照市场化的理念,采取担保、贴息、奖补、风险补偿、设立基金等各种行之有效方式,做到投资风险共担、合作发展共赢,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投资农业农村的信心,实现农业农村投资可预期、有回报、能持续。
第三个是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农村金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农村金融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紧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去创新, 紧盯广大农民、产业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去创新,从而逐步做到有专门机构、有专业人员、有定制产品、有机制保障。当前,农村金融的重点是加快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题,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把信用贷款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农业保险的重点是要发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还要加快建立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门考核评价机制,让金融对乡村的供给既有数量、更有质量。
第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快速发展,但与“三农”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愿和各金融综合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一道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
一是点和面的关系。近年来,农业方面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各部门、各机构都搞了不少试点,也出现了一些好典型,但要注意避免为点而点,只造“盆景”忽视“风景”,应该尽快将成熟的模式加快向面上推广。另一个层面,最理想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应该是将前面所说的三个领域有机整合起来,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立体式、共生式发展,通过金融和社会资本既把产业发展了、又把主体带动了、还把乡村建设了。比如以县、乡镇为单位,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田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项目整体打包,把分割式、碎片化的小项目聚合成一个板块性的项目、一个大的工程,从而形成规模效益。现在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是很好的载体,可以大胆地去结合,整合资源、创造机会、创新模式。
二是近和远的关系。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退出难、回报慢,这是很多金融社会资本对农业投资抱有的态度。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其他产业可能会有朝阳、有夕阳,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但纵观古今,无论农业发展形态怎么演进、经营方式怎么变化,农业一直是稳定向前发展的,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永恒的朝阳产业。我们看到,很多世界级的知名农业企业都是百年老店。因此,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沉下心来长期耕耘,需要持久的专注力,脚踏实地支持农村实业的发展,这既是政治担当,也是价值投资。同时,希望投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本,更是投入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经营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农村、升级农业、提升农民的目标。此间,还要处理好资本和老乡的关系,不能资本代替老乡,富了资本、亏了老乡,形成挤出效应。
三是取和予的关系。长期以来,农村存款大量流向了城市,为城市建设输送了大量资源。时至今日,县域机构存贷比不高、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也应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是成功的创新,要坚持做深做透;这几年建设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国际经验都已证明的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桥梁,一定要尽快发挥出大作用。这些努力,都是把农村资金更多留在农村、用于农村。也只有这样做,把农村激活了、把农业做强了、把农民扶壮了,金融和社会资本才能获得更加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实现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同时,为了解决金融支农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农业农村部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推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人在干、天在看”,搭建农业与金融信息沟通的桥梁,为金融防范风险、聚合效益、形成规模以及更好地投入农业农村,提供前所未有的科技手段。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