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村”如何实现整体脱贫——来自湖南省龙山县包谷村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调研组 字号:【

  2018年11月21-23日,调研组赴湖南省龙山县茨岩塘镇包谷村进行脱贫攻坚等工作调研。调研期间,召开了镇村两级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兴泰农机合作社以及村里刚刚起步建设的猕猴桃产业基地,深入了解了包谷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充分感知到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待,并对“一般村”如何实现整体脱贫进行了探讨。

  小山村的变迁映现我国史诗般的整体脱贫画卷

  包谷村所在的龙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任务艰巨。该村距离龙山县城20公里、镇政府1.5公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共有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98户,人口2188人,党员35名(占村民总数的1.6%),劳动力617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63亩,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烤烟等作物,现有集体经济园地1个、农机合作社1个。此外,包谷村还是当年红二、六军团供给部所在地,红色文化深植于此。总体看,包谷村就是湖南湘西山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个“一般村”。但正是如此,才更具有代表性,对阐明绝大多数的“一般村”如何实现整体脱贫、再到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很有意义。

  增收脱贫有新进展。包谷村于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67人。调研中,我们与包谷村的干部共同算了“收入账”“脱贫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经营收入。村里1400多亩耕地,其中200多亩玉米,400多亩油菜,500多亩烤烟,200多亩流转给药材公司种植吴茱萸。村民种植玉米基本用作自家饲料;400多亩油菜,按每亩350斤油菜籽产量、3元/斤价格测算,收入50万元左右;流转土地250多亩,按400元/亩的标准收取流转费,收入10万元左右;500多亩烤烟,按亩收入4000元测算,收入220万元。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村里有400名年龄在20至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打工,其中100人左右从事建筑行业,年人均收入6万左右;300人进厂做工,年人均收入3.5万左右。三是村内零工收入。一些年纪稍大的村民在家门口利用农闲时间,帮助药材公司从事烤烟移栽、防病治虫、采收烘烤等工作,按照每人每天120元的标准,年收入约30万元。预计2018年全村的经济总收入可达1960万元,其中土地收入280万元,占比14%;务工收入1680万元,占比86%;按照全村人口计算,人均收入8958元。扣除相关成本,全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比中央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时的2015年提高了61%,贫困发生率也降至2%以下,将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产业发展有新创造。2016年以来,包谷村通过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村里实现农机作业面积4000多亩,新组建的兴泰农机合作社带动51户贫困户、173户非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对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包谷村在继续发展粮食、烤烟种植产业基础上,积极谋划发展猕猴桃、茶叶种植产业,力求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支部建设与作用发挥有新气象。针对村里党员群众活动场所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设备缺乏的情况,包谷村新建了“茨岩塘镇包谷村村民服务中心”,村委会还购买了会议桌、电脑、投影仪等电视讲学设备。在脱贫攻坚关键期,龙山县进一步加强了贫困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求村书记全脱产工作,集中精力抓脱贫,村书记的待遇也从原来的一年2万元提高到4万元,同时还派驻扶贫工作队。派驻包谷村的工作队来自县中医院,张明成同志担任队长并兼任包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明成告诉我们,龙山县中医院干部职工对全村71户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结对帮扶,其中工作队3人是常驻村里的。贫困户若是生病住院,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结对帮扶人为其在医院优先安排治疗事宜,医药费除了新农合报销85%,自费部分由县中医院给予贫困户50%的报销,大幅降低了贫困户就医成本。2018年7月,包谷村遭受了洪灾,县中医院通过职工募捐,筹集5万余元对受灾村民进行慰问,鼓励大家进行灾后重建。在谈到驻村帮扶感受时,张书记很有文采地给我们总结了几句:“千言万语道扶贫,千山万水勤走访;千方百计谋脱贫,千辛万苦奔小康。”

  短短3年,一个贫困村就走在幸福康庄大道上,其中必然有着规律性的东西。一是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安排是包谷村短期内能够整体脱贫的根本保障所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把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千千万万个“一般村”整体脱贫的希望所在。二是干部群众的自觉奋斗是包谷村长久幸福的根本力量所在。无论来自外部的帮扶有多少,包谷村的村民始终坚信“有劳才有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家都在想办法发展产业、挣钱养家,乡村的田间地头仍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辛勤劳作的身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也充分体现了当年的“红军精神”,这一精神力量的迸发,才是包谷村能够一直“幸福”下去的根本动力保障。这是我们的文化力量,也是千千万万个“一般村”长久幸福的终极保障。

  从脱贫到乡村振兴有多远

  脱贫只是基础目标,乡村振兴则是脱贫之后更高的发展要求,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像包谷村这种“一般村”,不脱贫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但是脱了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会自动到来,从脱贫到振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产业基础还较弱。遍看全村,传统产业增收依然有限,村里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主要满足口粮自给,烤烟产业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外出务工的很难保证不会因病、因灾返贫。新兴产业前景尚不明朗,2018年包谷村用中组部下拨的30万元帮扶经费流转土地37亩,建立了猕猴桃种植基地,发展培育集体经济。但是猕猴桃属于受众虽广、但特色化不足的大众型产业,且永顺县等周边地区猕猴桃产业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不仅销售鲜果,还生产加工果脯、果汁等,市场饱和度趋高,包谷村希望通过发展猕猴桃来壮大集体经济的空间不大。猕猴桃基地管理者钟华和村集体合股经营,投入30万元。种植猕猴桃一般三年收益,五年丰产,但是农业生产风险较高,受天气、技术、管理和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这几年没有回报地不断付出,管理者心里也没有谱。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还不成熟。兴泰农机合作社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社员还是刚成立时的5人,说到底还是“能人经济”,还没有把股权量化到村民以带动更多村民分享红利。

  乡风村貌还有不足。包谷村虽然有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挖掘,但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弘扬不是一个村就能办好的事,还要依靠州、县、镇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布局,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医院、兵工厂、红军供给部旧址等统一开发。陈规陋习还有不少残余,村民虽然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神基因,但也有着“流行于世”“风行于俗”的不良习气。村里送礼金风气依然盛行,虽然镇村都对人情宴请进行了规定和约束,但并未有效减少人情往来,红白喜事、乔迁新居、订婚结亲、大病痊愈、升学谢师等随礼的名目繁多,关系一般的送200元,关系紧密的送400元,送礼金成为家里的日常主要支出。由于“蒙”姓在村里是大姓,像蒙永连这样的贫困户,今年的礼金已送出去3000元,苦不堪言。优质教育资源仍很欠缺,现在的村民很重视子女教育,把一半的孩子送到了县城读书,但这也反映出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村道虽然修好了,但是村道通往农田的“最后100米”还是泥泞不堪,有的甚至没有路,从村道走到猕猴桃种植基地的最后一段路,几乎全是碎砖和泥巴;村里的集中垃圾池一个月只清理3次,有的村民还在焚烧秸秆,改厨改厕还处于申报阶段等。

  组织建设还需加强。“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领路人是关键。包谷村的村部建得不错,但与之匹配的人员力量还不够强,村两委成员学历都不高,村书记张宏林和村主任王先明仅为初中毕业。班子成员收入最高的是书记,每年补贴性收入4万元,但是其他人仅是1万元出头,如何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是个课题。现在发展党员要求提高质量、控制数量,2018年包谷村发展了1名预备党员,对2名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这3人均是村两委成员,还需吸纳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乡贤和返乡创业者加入党组织。张明成说:“现在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太低,糊口都不够,还要求坐班,干其他活又没时间,年轻人才不愿意来呢,他们要出去打工挣钱。工作队将于2020年退出包谷村,到时仅靠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奔小康,难度很大,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人的振兴、解决人的问题啊。”

  答好乡村振兴时代考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怎么做好乡村振兴这份答卷,已经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从包谷村这个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村”的情况推而广之看,振兴乡村,要切实做好四个“注重”。

  注重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一个村的党支部力量强,这个村就发展得好;一个村的党支部弱化涣散,这个村就要失去方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主动地提高带领群众振兴乡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地加强社会有效治理,积极主动地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乡村振兴,总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各地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却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都要立足于调查研究,遵规律而循之,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在规划上要适当留白,留好未来空间,不“胡吃海塞”;在设计上,要留住村“魂”,不“千村一面”;在行动上,要分层次推进,不“一哄而上”。否则,代价巨大,成果有限,得不偿失。

  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要把农民群众的意愿、感受、利益放在首位,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要把握好用力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把准能够使“鸡蛋”孵化为“小鸡”的火候和温度,致力于做好引领、服务、监督、推动等工作,注重教会群众“捕鱼”,谨防代言农民的冲动,排斥农民自我决策,不至于“政府急、农民闲”,“干部干、群众看”。市场要发挥导向作用,让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红利在农民群众中共享,让农民群众在振兴的道路上永葆热情,但也要谨防“资本冲动”挤压小农空间、谨防大量土地“非农”“非粮”。

  注重推进区域协同振兴。一个村很小,单靠自身力量、有限资源单兵突进,是很难取得好的发展成就的,即使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难保长久、稳固。每一个村都是振兴大军中的一员,彼此只有互相帮助、抱团前进方能取得更好成绩。从一个村角度看,无论是产业培育、环境治理,还是文化建设、文明提升,都要处理好与“县域经济”“区域发展”的关系,秉持开放格局,把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共进中;从一个区域发展角度看,要正确理解和继续发扬“先富带后富”精神,确保区域内每一个村都不掉队。

  (调研组成员:张兴旺 宋建武 段冬冬)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