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字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坚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将乡土人才作为三支农村人才队伍之一,出台系列政策举措,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等乡土人才,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各尽其能。

  强化规划引导,让乡土人才有地位。一是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在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十三五”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均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二是出台乡土人才系列扶持政策。省里相继出台富民增收33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推进科技支农强农富农、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政策文件,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工程,加快推进知识乡村建设,多策并举鼓励乡土人才在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全面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强化教育培训,让乡土人才有技能。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多元型、差异化、订单式培训,提升乡土人才的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打通乡土人才成长“快车道”。将乡土人才纳入职业农民培育主攻方向,每年培育2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2.5万名青年农场主。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乡土人才。二是鼓励涉农高校设立特色专业开展定向委培。从2013年起,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委托高校开展学历化、专业化、职业化于一体的“订单式”培养。财政全额补贴学费,目前已定向培养600多人。开展“定制村干”培育工程,目前已培育245人。三是积极开展“半农半读”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培训、农民学历提升与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联合举办衔接教学班,每年“半农半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000多人。部分市县通过“获证后补助”、成人弹性学历教育等方式,鼓励乡土人才等参加学历教育。

  强化示范带动,让乡土人才有传承。一是培育乡土人才“三带”典型。通过举办农业创业致富大赛,评选新型农民、创业之星、带动之星等办法,发挥乡土人才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每年组织开展全省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选拔发现一批有前景、有潜力的乡土后备人才。2006年以来共举办了六届规模盛大的状元技能大赛活动,对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选手,由省政府授予“江苏技能状元”荣誉称号,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列入“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直接认定“江苏工匠”。二是推进乡土人才交流。先后举办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全省农业科技展示对接等活动,组织乡土人才等参会参展、对接洽谈。组织乡土骨干人才出省出境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能力。三是组织专家对接帮扶。在全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遴选480名专家教授,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重点对接56个县(市、区)600名农业乡土人才,进行点对点帮扶。通过建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组织416位专家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线上农技指导与服务,及时解决乡土人才在农业生产实际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强化资金扶持,让乡土人才有保障。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等培育,支持乡土人才创建的“一村一品一店”、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基础设施。二是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注重从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中发现优秀乡土人才,按一定比例进行评选并给予相应表彰,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受奖励、社会上有地位。省里对评出的51位“逐梦田园新农人”、100名创富致富典型,进行农资装备、贷款补贴、技术服务等方面奖励。

  下一步,江苏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发展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丰富完善乡土人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为乡村人才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