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辐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作为精品农业的代表,“三品一标”品牌逐渐成为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象征,在发展和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上有良好的品牌、质量和市场基础。结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模式,在分析和比较特优区与“三品一标”管理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基础上,从政策引导、园区建设、主体培育、基础保障、质量监管和品牌打造等六个方面出发,初步提出结合“三品一标”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思考和建议。
强化政策引导
出台优惠政策。创建特优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聚集效应。建议出台基于“三品一标”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把创建特优区和取得“三品一标”的主体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财政资金支持、用地用电保障、税收优惠扶持、金融信贷担保等方面,支持其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相互支持认可。充分发挥项目功能互补作用,把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作为申报和建设特优区的优先条件,或提高其在特优区验收考核中的权重比例。“三品一标”管理机构在开展认证工作时设立绿色通道,对出自特优区的产品申请实行优先受理、精准指导和全程服务,鼓励和引导各地有条件的特优区积极申报,营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三品一标”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标准程序。“三品一标”坚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管控,从环境、生产、加工、贮运到销售等全环节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历经多年实践和完善,较为成熟有效。特优区的生产和管理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相应标准体系。对已经成功创建的特优区,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时,建议重点审核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产地环境监测时,在核对特优区原有监测布点基础上,免检环境或补检个别指标。产品检测可采取分类抽检方式,制定专门的抽检规范,不再要求对所有产品逐一检测。
建设特优园区
汇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核心引领作用,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聚焦当地优势主导产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思路,在特优区引进和发展一批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三品一标”企业,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融合。产业之间可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方式相互融合,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建设,引入清洗分级、烘干冷藏、冷链运输等设施,在有条件的区域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努力建成一批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配套农资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优园区。
发展新兴业态。在特色产业和品牌优势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农耕体验、餐饮民宿、乡村手工艺制作等乡村新产业,加快推动特优区的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创体验、生态康养、科普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特优区加快建设电商运营服务网络,引导“三品一标”企业率先开展电商化经营,培育和孵化专业性、本土化的电商平台,对接大型知名电商企业,以“三品一标”产品为代表,设立“特色馆”“精品店”,促成线上线下营销合力。
培育经营主体
育主体。多数从事“三品一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和经营管理基础。要在这些主体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以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理念化、产品品牌化为标准,进一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以职业农民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各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组织。
建机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进、共富、共舞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完善“大园区+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和股份合作等发展模式的同时,积极推广“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园区”等发展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小农户共享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支持各类主体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集聚抱团发展。
强队伍。加大对龙头企业经理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注重从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适用技术人才,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加强基础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当地产业需要和地形地貌特点,整合土地整理、耕地质量提升、水土保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在特优区增加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加强仓储中心、运输通道、集散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特优区项目有一定资金支持,多数地方政府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了资金奖补,各地还有一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要鼓励各地在此基础上设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和整合力度,充分发挥项目互补和集合作用。
做好配套服务。在科技、用地、金融、保险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撑和服务,引导科研院校进驻特优区,指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制定和出台金融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发相关融资、保险和担保产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承包地和其他各类资源“三权分置”改革,在保障集体所有权、农户收益权的基础上,探索放活资产资源使用权,持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特优区。
严格质量监管
制定监管制度。加强对特优区内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定年检、抽检、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相结合的监管制度,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和监测等关键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搭建追溯平台。在特优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对区内农产品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确保信息可溯源、责任可追究。建立经营主体诚信档案,“三品一标”主体要带头执行特优区各类制度和规范,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一年内出现两次抽检不合格或其他不符合标准体系的情况,应退出特优区范围,取消标志使用权,并且3年内不得再申请。
提高检测能力。在特优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检验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检测业务,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对区内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进行检验和检查,确保农产品和生产投入品质量安全。
做响品牌
加强品牌培育。在“三品一标”品牌基础上,对特优区农产品进行市场定位,鼓励发展特色企业品牌,加强对传统品牌的整合和归集,统一产品包装、标识、风格和广告用语等,支持以特优区为单位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强宣传推介。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代表,利用各类媒体和渠道开展特优区产品集中宣传推介活动,搭建产品展示和营销平台,多举措推动特优区农产品进展会、进商圈、进市场、进社区,抱团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合作互惠和良性竞争。
加强品牌维护。制定特优区农产品品牌目录,建立特优区品牌评价、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等品牌维护与保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不断放大“三品一标”品牌优势,维护特优区农产品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