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歼灭战,防止返贫是持久战。和其他贫困村一样,梓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希望山外面的人多到山里来……
深山藏古村。
梓树,是大别山深处安徽岳西县的一个村子。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峰仰天凸海拔1200多米,地势险峻,山势陡峭,属于典型的深山区。
时值盛夏,村部院子里那棵约有700年树龄的银杏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村支书项海潮介绍,前些年这棵古树“得病了”,看着叶子一天天枯黄,村上的人都非常着急,心像猫抓一样。后来安徽省农科院派来了一个专家组,指导村民用挖掘机把树根周围扒开,进行治疗,然后培上新土,前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棵古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外村姑娘不愿嫁,提到梓树就摇头”。这里,是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是深度贫困村,也是现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的扶贫联系点。
2014年以来,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安徽省委办公厅的定点帮扶,曾经一穷二白的山沟沟,发生了让村民们“没想到”的变化,去年6月顺利通过脱贫评估验收。
无论是在村口、在田间,还是到农民家里,随便碰到一个农民,只要聊上几句话,他们都会对村里的变化表达一种感激之情。
变 化
带有明显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多数是两层小楼,掩映在苍山翠柏之间,白墙红瓦格外引人注目。在村里的小路上行走,给正在劳作的农民拍照,到农民家里走访,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里山青、水清、人亲。
25个村民组一共506户人家2015人,在家的不到一千人,耕种和管理着2476亩耕地和42520亩山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茭白,也种一点花生、黄豆、芝麻,山场上主要是板栗和竹林。村民说,过去山上的竹林就是“小银行”,竹林生长快,一年一茬,还不怎么需要管理。这些年,竹子被钢筋代替了,盖房子也用不上竹子了,农村搞的大棚也是钢架结构了,竹林成了山里的一道风景,仅此而已。
板栗是前些年政府帮助农民脱贫的主打产业,因为“只要有山就让农民种板栗”的缘故,现在也卖不上价了。村里又引导农民在茭白上下功夫,“岳西茭白”打出了一点名气。
这些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村里有什么变化?
路宽了,沙石路变成了水泥路。“要想有出路,必须先修路。”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也是多年来,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拿手好戏”。梓树村所在的头陀镇,地处岳西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以前交通十分不便,每天只有4班公共汽车往返县城。梓树村又是头陀最偏远的一个村,距离镇区11公里,道路坑坑洼洼,交通不便。“过去连条水泥路都没有,通往头陀镇及周边行政村的主干道全部是土路或沙石路,村内到各组的路全部是崎岖的山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别说县里,就是镇上的干部说到梓树出差都头痛。”提起梓树贫困的原因,村支书项海潮深有感触:修路,是梓树村几代人共同的心愿。
“以前没有像样的路,车都开不进来,咋能不穷?”从梓树村村部开车去毛领村民组的路上,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悬崖,急弯一个接一个,陪同我们采访调研的村干部金友枝介绍,如今的梓树村,通往集镇和周边村庄的道路全部是5米宽的水泥路,村内25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政府累计投入5700多万元,完成了43公里通村、通组路新建改造,实现组级路硬化率95%以上。省委书记亲自过问的梓树村至G35高速入口18公里便捷通道,也于2018年5月实现通车,从此梓树村到黄尾高速入口只要20分钟时间,沿线群众受益近万人。
道路修到哪,哪里就有村民购买小轿车。观音组在未修水泥路之前,19户村民无一购买汽车,因为那时有车也开不进去。2018年7月,通组水泥路建成后,当月就有农户购买了汽车。现在,梓树一个村有202辆小轿车,平均不到3个农户就有1部汽车。“暂时没房子可以,但是要有汽车。”不知道是因为婚恋的要求,还是因为攀比的原因,青年农民贷款购买小轿车成为时尚。梓树村购买量最大的长城哈弗系列越野车,售价在7至9万元之间,首付比例在30%至50%之间,上路只需要5万块钱,相当于一个农民外出务工1年的工资收入。
村民家里开了小旅馆。梓树村人文和自然景观多,相传在2200多年前,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失败后,有一支项氏后人来到梓树繁衍生息。村支书项海潮每当讲起这个故事,总是显得洋洋得意。他说,村里的人有一个习惯,每日早起打扫庭院,虽然山上各种花草都有,但自家的小院里,还是要摆上几盆。在吃的方面也是很讲究味道的,特色土菜不少,随着通往外界的交通越来越便捷,向往原生态的游客越来越多,发展民宿是梓树未来的方向。
山里的农民也许是被青山绿水所熏陶,对环境卫生格外讲究。在毛领组组长汪长昆的家里,我们走进卫生间,看到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一应俱全,坐便器还是品牌产品。他说,村里也想把民宿搞大,这么好的风景,这么好的特产,怎么能够卖个好价钱,关键是要把山外面的人吸引来。
发展民宿的条件都已经够了,就是来的人少,还没有规模,需要龙头带动。村里引来了一个搞民宿的外地老板,名字叫李国圣。他投资了好几百万元,建立茶叶基地,生产有机茶,兴建了吃、住、游为一体,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乐诚民宿酒店,有18个标准间,主要是吸引山外面的人组团到村里来旅游。梓树村常年气温比合肥低5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全村已有7家民宿酒店。汪长昆用古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休闲画卷:夏日独坐小溪边,几卷闲书看半天,一把破扇慢慢摇,无事便是小神仙。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村民观念发生了变化。“岳西翠兰香飘天下”。茶产业是岳西县的传统支柱产业,梓树村想方设法发挥茶产业优势,加快有机茶基地建设,对茶厂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提高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把种茶、卖茶和旅游相融合。村民说,你们现在来晚了一些,采茶季的时候,上山采茶的游客高兴着呢!他们自己采、自己炒,自己烧山泉水泡茶喝。
“远近出门车轮滚,家家处处地生金”。这是一户村民的对联。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村民的心情。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好政策,让梓树人尝到了甜头。这几年,政府累计投入1950万元帮助村里完成主河道治理、安全饮水工程、八小水利建设等项目,以及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农民文化乐园、宽带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2000万元的各种产业发展资金落地,让梓树村实现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全村现有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4个,村集体17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108亩高标准茶园、210KW光伏发电、黑猪土鸡生态养殖四大产业比翼齐飞,初步形成“种养加一体、多功能协调”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原 因
作为一个深山区的贫困村,梓树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当然,上级领导和单位的帮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决定的因素。
让农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头作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关键靠党员。“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头陀镇党委书记宋杏芳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把建强支部班子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月上一次党课、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夜校、每月开展一次走访、每月为群众办1至2件实事、每月开展一次组织生活,并创新开展“三结对三争当”“星级党员创评”“党员百分制考评”等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模范作用。
梓树村始终将“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头陀镇宣传委员刘会发,曾经多年担任梓树村书记,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说,通过建强基本队伍、拓展基本阵地、落实基本制度、丰富基本活动、强化基本保障,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目前全村72名党员形成5个网格化小组,并在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合肥、杭州建立两个流动党员工作站。新一届村“两委”得到了党员群众的高度认可。
“只有党员带好头,群众才信得过,面对困难,党员不上谁上?”有近40年党龄的老村干胡忠禹,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仍然协助村里承担红心猕猴桃园的管理工作。去年8月,在台风“温比亚”带来的强降雨灾害中,他带领黄泥组党员冲锋在前,转移受灾群众4户11人。“正是有胡忠禹这样优秀党员的带动,全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村主任储鸿翔说。
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特色,抓住了这个特色,就可以做出一个特色产业。“我们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都是冷水田,种水稻产量不高,但很适合发展高山茭白。”村民汪常军说,过去,村里人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种水稻和外出打工。近几年发展茭白,有几年效益相当好,有的盖了楼房,去年茭白收益就不错,一亩能卖到6000多块。
“你看,我们这里生态好、气候好、风光好,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早在2016年,李国圣就在梓树村流转了100多亩茶园,主打优质高山茶。他介绍:“这几年,我们做的茶叶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合肥、杭州、上海等地,带动周边50多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其中有10多户贫困户靠种茶脱贫。”
“在外打工风里来雨里去,现在靠风景就赚钱了。”村口有一座漂亮的三层小楼,门口立着一个大牌子:贻红农家乐。这里干净、卫生,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和城里的酒店没啥区别。经营者彭贻红就是本村的村民,曾在杭州酒店打工,有着多年从业经验,返乡后把自家的住房改造成民宿。她介绍:“我们的食材,都是本地农民生产的,乡土风味。不少游客,一住就是一个礼拜。现在每年收入不比在外务工差,还能照顾家里老小。”聊起乡村旅游的未来,彭贻红笑容满面。
对于特困户,用特殊的办法去帮去扶,做到不漏一人。作为岳西县6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梓树村是安徽省委办公厅“双包”联系点。来自省委办公厅的驻村扶贫专干颜岸青说:“梓树村有养黑猪的传统,但买不起猪仔让很多贫困户犯难。我们创新帮扶思路,采取‘买一送一’的以奖代补模式,几年来累计投入43.5万元,扶持236户贫困户养殖黑猪998头,户均增收达4000元。结对干部还入户动员236户贫困户进行低产茶园改造,把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提高茶叶品质,每亩要多卖500块钱,同时帮助5户贫困户养殖土鸡7000余只,年增收70万元。”
“全厅干部职工从引导务工、技术服务、产业扶持、救急帮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做到包户全覆盖,帮扶不漏一人,不漏一个环节,把政策送到农户家,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颜岸青说,2014年以来,始终将落实“双包”责任,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来抓,厅主要负责同志及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来村调研指导、研究解决问题达10余人次;厅务会会议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研究制定帮扶计划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全厅190名干部职工与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累计入户走访500多人次。
“扶贫夜校”和村民实话实说。如何让农民的诉求,有人听,有人记,有人来落实?梓树村开办了“扶贫夜校”,实现了对25个村民组全覆盖。在夜校讲堂上,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及村“两委”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真对真,干部把精准脱贫政策讲深讲透,农民把自身发展的意见建议提全提准,取得了良好成效。按照“不限主题、不限范围”的原则,鼓励参会群众畅所欲言,给干部提意见、提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逐条记录,能够现场答疑的当即解释说明,需要会后研究解决的,列出反馈和解决时限,做到条条有回复,件件有落实。
头陀镇镇长倪良金说,扶贫夜校开在村民组、走进农户家,宣讲了扶贫政策,解答了群众疑惑,解决了群众困难,既推动了工作,又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工作满意度,办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建 议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梓树村,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成为摆在梓树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发展产业需要提升品牌影响力。驻村调研期间,许多村民纷纷表示,高山云雾出好茶,“岳西翠兰”品质很好,但品牌影响力还需要走出大山,走得更远。在有机茶园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希望有关部门更多给予支持。这几年,村里的面貌虽然大为改观,但是产业特色仍不鲜明,茭白等高山蔬菜还没有形成规模,还缺乏品牌效应。
发展民宿需要政府支持。“我们梓树,是来了都说好的地方。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虽然这里的潺潺溪水、蝉鸣鸟叫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稀缺资源,但目前基本上还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这些“资源”变“资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需要政府支持。“希望像李国圣那样的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希望外面的游客多到梓树走走看看。”多数和我们交流的村民,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良性循环需要广聚人才。脱贫攻坚是歼灭战,防止返贫是持久战。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梓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希望山外面的人多到山里来,有资金带项目的欢迎,来走走看看、休闲旅游的也欢迎,更希望有更多的乡村建设人才扎根梓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当前,梓树村正以“主导产业做精、重点项目做细、旅游景点做美、基础设施做强”为发展目标,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奋力绘就梓树发展的美好明天。
当记者结束驻村调研准备返程时,一场大雨倾盆而来。雨后的梓树更加苍翠,更加充满生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