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有机肥生产工艺逐步增强,我们用有机肥培育出了有机产品,转型升级后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有机肥厂厂长吕占宏看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瓜开心地笑了。
2008年6月,在政策引导下,有机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特泥河有机肥厂顺势而为,2009年7月开始投产,时至今日,特泥河有机肥厂仍然秉持着“循环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不断前行。
“赚‘绿色’的钱踏实!”吕占宏告诉笔者,肥厂通过生物菌发酵技术,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每年从各牧业生产单位回收4万立方米牲畜粪便,将其转化成生物有机肥后投入市场使用。这些牲畜粪便摇身一变,从原本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成为改良土壤品质,培肥地力的有机肥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特泥河农牧场致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逐步用生物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每年利用有机肥进行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去年改良天然草场100亩。多年的努力见到了成果,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有机肥厂生产的肥料有机质含量超过了35%,氮磷钾总含量也超过了6%,经其改良后的土壤,种植农作物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改良后的天然草场,草质好、长势高、密度大,而且颜色深。
赚到有机肥第一桶金后,特泥河肥厂人在几年的经营中发现,单纯回收粪便,生产有机肥,经济效益没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有机肥的作用也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挥。
为此,为延伸有机肥生产链条,2016年有机肥厂生态采摘园正式投入运作,新建果蔬大棚12座,其中两座大棚主要用来培育果蔬秧苗,其余10座分别栽植不同的果蔬,每座大棚一类果蔬。管理全部使用生物灭菌技术,施用有机肥,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保证果蔬零农药、零化肥。同时,他们还引进了航天繁育新品种进行实验种植。
“没想到果蔬大棚投入使用后,来我们这里采摘的城里人越来越多,很多特泥河老人回场后都感慨在这吃出了‘老家’的味道。”肥厂果蔬大棚技术员李晓乐看着自己种植的果蔬赢得了别人的赞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咱们肥厂增加果蔬种植种类,培育三年的巨茉莉,特别甜,马上就可以进入市场了,欲购从速啊!”技术员宋启鑫指着自己精心呵护三年的700株葡萄,和笔者畅谈起来。
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17年7月,特泥河首家有机农副产品直销店在海拉尔地区营业。店内主要销售的肉蛋奶果蔬以及面粉等产品,全部为特泥河有机肥厂直供产品,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常常供不应求,特别是逢年过节,很多回头客都用这些好东西走亲访友。肥厂引进饲养的47头草原黑毛猪,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现在已经繁殖到70头,保证了今年的供应量。饲养的1400只大鹅、贵妃鸡、小笨鸡,也被消费者看好。
年初,肥厂扩大经营范围,与陈旗签订了培育花苗合同。为提高育苗大棚的利用率,他们在培育果蔬苗后,将果蔬苗挪至种植大棚,又新建苗床培育花苗,6月末成功将15万株花苗移植到陈旗政府门前的广场上。
同时,吕占宏又介绍了今年肥厂的另外一个大动作。原来,眼看着生产量满足不了消费量,他动足了脑筋,找到农场,农场充分考虑有机肥厂的生产销售情况,帮助他们维修改造闲置的生产队老办公室和麦场,作为果蔬育苗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预计明年春天,能够培育花卉和果蔬菜苗8万株,养殖家禽4千只,生猪5百头。每年可为肥厂增效20万元。
吕占宏算了一笔账,按照单纯生产有机肥,肥厂基本上能维持自负盈亏,而现在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有机肥的经济附加值大大提高了,已经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衡量,很多客户都是奔着“有机”二字慕名而来。
通过不完全计算,随着有机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项目逐渐增多,吸收了10多名职工子女就业,每年可为他们创收41万余元,解决了农场子女的就业压力。
这些数字让吕占宏认识到,农资产品是需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他在电视上看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给了他很大启发,现在他们也在积极筹建网络平台事项,配备专人负责运作管理,每天更新内容将特泥河所有农副产品都输入进去,让外地消费者及时看到详细信息,实现特泥河农副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特泥河的有机产品飞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