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秸秆粪污变成宝 绿色循环有实招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安徽省常年产生农作物秸秆4800万吨、畜禽粪污9500万吨。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8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1.1%;秸秆综合利用率近89%,其中,肥料化利用占66.2%、基料化利用占2.1%、饲料化利用占10.8%、工业原料化利用占2.9%、能源化利用占18%。

  聚焦聚力,构建政策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谋划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工作,连续多年将“两利用”工作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民生工程。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计划、配套政策考核办法,建立了以“双份清单管理”为抓手(每个规模养殖企业确定一套治污模式、制定一份完成治污时间表),“四项监管制度(环境评价制度、清单管理制度、主体责任制度、考核验收制度)为保障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有组织、有规划、有政策、有考核”的推进“两利用”政策体系。

  专业专注,搭建发展平台。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办成技术集成、产品集中、要素集聚,具有安徽特色,推动产业发展,规模大、品牌响、号召力强的行业盛会,目前已连续举办3届。今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博览会,现场参展企业达695家,签约总金额280亿元,其中“两利用”装备制造业参展企业343家,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全生物基聚酯材料、生物纤维、工业糖浆等化工产品和商品化制品(餐具、服饰)等秸秆“五化”利用产品以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利用模式集中亮相,不仅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了展示合作的平台,还为各类主体搭建了观摩、学习、提升的平台,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先行先试,创新利用模式。在19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出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围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把零星的探索系统化、成功的做法经验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畜种、不同规模,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方法。全省初步形成三种组织模式:一是“截污建池、收运还田”,二是“一场一策、制肥还田”,三是“区域收纳、集中处理”。三种组织模式分别解决了全省90%散养户、76%规模养殖场户、5%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粪污问题;五种技术模式(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粪便垫料回用、异位发酵床)已在全省18532家规模养殖场户推广普及。

  做精做强,推进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秸秆产业化利用已初具规模。全省发展产业化利用企业2263个,建成生物质秸秆电厂41座,装机规模117万千瓦。初步形成以司尔特肥业公司、绿福公司为代表的肥料化产业;以秋实草业、现代牧业为代表的饲料化产业:以中国宣纸集田、中信格义、淮宿建材为代表的原料化产业;以蚌埠莱姆佳、定远众兴菌业为代表的基料化产业;以中联重工、合肥德博为代表的秸秆利用装备制造产业;以休宁县菊花秸秆、岳西县茭白秸秆为代表的秸秆特色产业。围绕畜禽龚污收储、发电、制气制肥产业链,新建和改扩建各类项目3571个,引进培育专业化第三方处理利用企业100多家,年产有机肥200多万吨、沼气1亿立方米,发电2000多万千瓦时。建成阜南、太和、谯城、怀远等一批秸秆粪污综合利用产业园,做到产业聚集、链条延长、综合效益提升。

  扶大扶优,强化激励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设立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专项资金和秸秆产业化利用、秸秆发电奖补资金,3年来省级以上财政共投入资金33亿元。出台用电、用地、金融、税收、交通等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国网安微电力公司对精秆发电项目实行优先配套并网工程安排配套送出线路投资3.85亿元,新建线路350公里。安徽省将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项目为抓手、以展会为平台、以企业为龙头,进一步探索秸秆粪污“两利用”有效实现路径,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