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生 走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路上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沈立宏 字号:【

  张新生18岁到南繁育种基地打工积累经验,35岁返乡领办合作社,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超过2.3万元,吸纳10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25年前,年仅18岁的张新生离开老家河南潢川县付店镇骆店村,来到南繁育种基地,给农业专家当学徒,挑农家肥、打植保药,干遍了基地的农活,成为种庄稼的好把式。在海南,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刻苦的学习,他不仅学会了科学种植技术,还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逐渐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土专家”。

  张新生怀着对家乡父老的感情,2010年初返乡创业,他带领本村村民成立了“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瓜果蔬菜和粮油作物,走上了依靠科技共同致富的道路。

  因为产业带动效果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获得的荣誉多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人富了不算富,我还得努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皮肤黝黑、身板硬朗的张新生说起获得“全国十佳农民”这份荣誉有感而发。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民”

  “那时候,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跟着师傅学习维修电视、摩托车是朝阳专业,可我却偏偏对农业感兴趣。”张新生说,在海南期间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县市,种遍了每个县市的土地。

  即使多年在外,故乡一直都是张新生魂牵梦绕的家园。看到依然贫穷的家乡,张新生决定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带着村民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为此,他不惜放弃在海南优厚的待遇,决心回乡创业!

  “让人痛心和惋惜的是,家乡还是坚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儿童,造成大量的肥沃土地闲置。”张新生感慨。

  看到家乡撂荒的耕地,张新生萌生了创办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的想法。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骆店村地处小寨河东沿岸,土地属沙质土壤,适合搞农作物种植,特别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合作社确定了以瓜果、蔬菜种植,粮、油种植为主,互助合作发展畜牧养殖和水产品养殖为辅。

  合作社不断加速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合作社实现质的飞跃,经营收入突破1500万元,纯利润近300万元,带动200户农民年增加收入2.3万元,吸纳10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张新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地学习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及时掌握惠农政策。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河南省阳光工程农业创业培训、农业农村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等多个专业培训,为下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足准备。

  培育科技带头人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从成立之初流转承包土地420亩、各类农机装备10余台(套),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土地4000多亩、农机装备60余台(套),员工从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人。

  “围绕‘依靠科技、做强、做精,打造高效的生态农业’的经营理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滚动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张新生说。

  2015年,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南省级示范社,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8年被评为“全国粮安之星”。

  为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张新生利用农业农村部益农信息社和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务。2018年为社员及附近农民购买化肥600吨、农膜50吨、各类农药1200件,购买生产生活用品2400件(套);销售蔬菜、瓜果等农产品1400吨。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200万元,得到广大社员及农民热烈欢迎。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张新生以科技推动生产发展,让物理防治病虫、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秆反应堆肥技术得到普及利用,受益群众600余人,涌现出科技带头人20多人。

  “让我们培养出的科技带头人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才能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张新生说,为此,合作社邀请河南省农科院权威专家,举办了十四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培训班;聘请寿光市病虫害防治专家王仲春教授,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聘请信阳农林学院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对合作社生产开展技术指导。

  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骆店”牌蔬菜被评为“信阳市知名农业品牌”。同时通过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合作社建立起了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

  2018年,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信阳市农业科技园区、信阳市果蔬有机种植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作社+贫困户” 找准产业扶贫路子

  张新生在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返乡创业的初心,按照县政府统一安排,组织开展“合作社+产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活动。根据合作社定点帮扶98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他采取“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

  对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招收进合作社打工,确保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对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把合作社的蔬菜大棚租赁给他们,并免费指导种植技术,搞好反季节蔬菜种植;对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由合作社出资为他们购买种牛、种羊,并免费指导养殖技术。

  为了减少贫困户支出,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合作社通过“六统一”模式,规避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截至目前,已低价优惠供应种苗200万株,薄膜、肥料、农药1000余吨,为社员减少开支300万元。

  合作社注重产业带动,共同致富。指导有条件的农户新建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大棚的利用率达到2~3季,户均种植面积在两亩以上,增收8000元以上。

  为扎实推进科技项目的示范运用,合作社还引进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优质高产果蔬生产技术,在新春村建设了2070亩林果高产示范基地。

  河南省农科院4位专家来合作社调研考察时评价道:“‘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找准了产业扶贫的路子!

  为示范带动合作社周边村子早日振兴,今年年初,张新生又流转了1500亩荒地,计划建设田园综合体,这是一个集林果生产、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将大幅提高周围农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