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讲述乡村故事——北京凌盛集团董事长于立荣访问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李春艳 蔡薇萍 字号:【

  350亩农田大地景观、热火朝天的稻谷收割、旧照片铺就的时光隧道、农业科技展大集、香甜诱人的平谷桃、酸甜可口的昌平猕猴桃……北京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的一幕幕场景,让游客真实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这些场景的设计者,名字叫于立荣。

  丰收节过去的第四天,在位于北京长安街边上的一座写字楼里,于立荣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讲“真实”故事——

  “三农”领域有很多事值得大书特书

  不矜不伐,落落大方,这是于立荣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她不仅是指挥着千军万马,掌控着多种业务、涉及多个领域的民营企业家,还是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她不仅对瑜伽有着深刻领悟,还被评为“中国好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称赞她:“凌云之志、盛世可谐。”

  于立荣虽然出生在“插根筷子都发芽”的东北黑土地上,但她21岁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在北京的工程界摸爬滚打,这之前,并未与“三农”有过深度交集。她说,如果在五年前提到农村,脑子里就会立马浮现东北农村的画面:“两个圆圆的粮囤,有炕有大锅,农民就是戴着斗笠拉着磨。”

  和农业结缘,与她的创业经历分不开。于立荣在创业之初,经历过合伙人分手、项目钱要不回来、上当受骗,还有最让她愧疚的是母亲去世自己不在身边。于立荣的骨子里透着坚韧,参加完母亲的葬礼,不管兄弟姐妹们的阻拦,拿着父亲准备给她的结婚钱,回到北京接着干。车一天跑一箱油,一年跑15万公里,一夜一夜不睡觉,加班开会,所有的文件都自己做。她说,自己创业的动机就是想证明自己一定能行。

  吃过大苦的人才更知道感恩。2006年起,于立荣开始挣到钱了,也买得起好车、好房了,她说自己必须要知道感恩,回馈社会,先后拿了数千万做公益、慈善、教育、环保。中宣部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北京市民革“博爱工程奖”、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等,这些荣誉是她感恩社会的见证。

  真正让于立荣的心灵受到撞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于立荣多次深入农村调研,见过穷到住窝棚的村民,也见过美得像花园一样的村。回报社会多年,于立荣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来自黑土地的企业家,回馈“三农”义不容辞。是像其他人一样办个农业公司,还是用力助推大农业发展,讲好乡村故事?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2018年,于立荣和一个朋友去参观一个农业展会,朋友随口说:“现在都搞现代农业了,农民缺衣少食的时代早已过去,城里人想回归田园,这是一种文化和感情,是一种体验和互动,要把这种意义表达出来,大家才会了解真实的农业农村。”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于立荣深知,像自己一样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的人很多,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动人故事,需要有人来传播,而农业展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表达方式。正巧,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在招募总策划,于立荣跃跃欲试,因为提交的策划方案极富创意,她带着自己的公司——北京美好故事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总策划。

  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里,正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以“乡村振兴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契合“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盛事,全方位展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让美好的“三农”故事,留在春天的记忆中。这场农业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于立荣酝酿许久的心愿一举成真,也让她和她的团队一“展”成名。

  “从五月份开始,干完春天的就开始想秋天的,就这样参与进来,越干越有意思,越干越有感情。”农业嘉年华上的小试牛刀,让于立荣对办展会、讲故事欲罢不能。因此,她踊跃报名,并如愿以偿成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主会场的总策划。

  我们问,一个刚刚涉入“三农”的团队,接到这么大的任务,压力大吗?于立荣笑答:“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兴奋,觉得更大的挑战来了。” 拧眉细想,她又补充说,其实最大的压力,是在主题的创意设计上。

  丰收节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来到了北京主会场,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在这里揭晓并颁发证书,农业农村部的“我的丰收我的节”等系列活动在这里激情开幕。秋日明媚的阳光照在北京主会场入场的大门上,“礼赞丰收 致敬农民 祝福祖国”几个大字点出了主题。怎么想到这个主题的?她说,今年的主题必须要涵盖三件大事,否则就毫无特点可言。今年有什么万民同乐的大事?怎样突出北京的特点?怎么把今年的庆典办得跟去年不一样?为这12个字,于立荣熬了几个通宵,翻遍了能够找到的材料,开了数次专家论证会,得来非常不易。

  主会场的时光隧道,是她的得意作品。对于这个节日,于立荣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就是为了提升农民的荣誉感、获得感,今年的丰收节,其实是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了把70年的成果展示得别具一格,于立荣四处搜集老照片,用旧胶卷铺设了一条时光隧道,穿行其中,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历在目,唤醒了人们深埋心底的记忆。

  常年紧张的工作,于立荣爱上了瑜伽,中文系出身的她,没事爱写点抒情美文,往朋友圈发点瑜伽美照,给自己来点仪式感的生活。北京主会场火热喜庆中国红的灵感,就与她最爱的瑜伽分不开。当初为确定哪种色号的红作为主基色,纠结了许久。7月22日那天,于立荣突然作了一个决定,要选70天、70个良辰美景,用瑜伽讲述新中国美好故事,那天距离国庆节恰好还有整整70天。当她带着小伙伴,扛着瑜伽垫来到天坛的时候,心里的纠结顿时烟消云散。“天坛是古时祭拜天地、祈祷丰收的地方,天坛的中国红象征着收获,没有比这个颜色更美的了。”

  讲“动听”故事——

  读懂“三农”发展的中国智慧

  乡村振兴的故事天天都在讲,可用展会怎么把它讲得动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年,于立荣调研参观过不少展会,她总结,许多展会之所以办成“官办官看”,让人觉得不去遗憾,去了又后悔,就是因为缺乏特色,“不生动,不亲近人,游客没法参与”。

  于立荣说,自己是个情感丰富细腻的女人,要努力讲出不一样的“三农”故事来。在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上,她以“讲”“绘”“舞”“走”的形式,发动展会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共同加入,把北京乡村振兴的美丽故事展示给全社会。在“讲出美好故事”中,昌平区驻村第一书记们纷纷登台,讲述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还不忘向游客推介特色农产品。在“绘出美好故事”中,组织北京16个区2700个孩子一起参赛,画出“我心中的未来农业”。孩子们的作品被装裱挂在未来科技馆的墙上,受到许多游客的点赞。在“舞出美好故事”中,发动退休的中老年妇女,参与“京津冀地区广场舞大赛”,她们非常热情,拉着彩旗,到处为嘉年华做宣传。在“走出美好故事”中, 联系北京市相关单位工会,在嘉年华组织开展千人快走活动,打响了农业嘉年华的品牌。

  “作为一个东北人,你让我讲文化,讲创意,讲故事,讲情感,讲感受,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信心的。办展会也一样,一定要让人感觉到寓教于乐,把欣赏、体验、互动、趣味、欢乐融于一体。”于立荣笃信,每个人的幸福都是需要分享的,农民也不例外,粮食多了,吃得好了,生活美了,农民朋友们就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家里,跟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开心,一起分享。

  把这个理念套用在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上,于立荣再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要把北京主会场办出特色,就不能脱离“北京”“农业”这两个关键词。

  经常有人问,北京有农业吗?于立荣总是快人快语:北京怎么没有农业,北京不能跟别的地方比有多少耕地、种出多少粮食,可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前沿农业科技创新,不都在北京吗?北京农民庆丰收,就是要展现北京的精品农业、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所以这次丰收节上,于立荣紧扣70周年,设置了70个展区,请顺鑫、阿里巴巴等70家企业来晒丰收,设计了农业设备展、农业科技展两个丰收成果大集,在晒成果的同时,还策划一系列活动,鼓励大家一起收割丰收、分享快乐,从情感上引发共鸣。

  在农机设备展区,离主会场大概五公里的地方就是收割区,丰收节当天游客现场收割的场景非常壮观;在实物展厅,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先进农机设备;在农机文化展厅,以展板的形式,向游客讲述了70年来北京市农机装备水平的发展变化。

  在农业科技展区,北京市13个涉农区在各自的展台展示了桃子、梨、大枣等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或特色产业,70年的“三农”成果一览无余。于立荣在给每个区设计造型时,尤其注重各区的农业特点,她希望游客一眼就能叫出当地的地名来。采访中,于立荣打开电脑,点开延庆展区的图片,指给我们看:“看到这两个东西,你一定能认出这就是延庆吧?延庆广为人知的两件事,莫过于冬奥会和世园会,所以我们就找来冬奥会的吉祥物雪如意,白色的造型是滑雪场。世园会就用北京市的市花月季,搭建出一个孔雀开屏的造型,象征着新时代。”

  展区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布景,都是于立荣和团队的创意结晶。谦逊中难掩自豪,她告诉我们,北京展区内所有设计的场景、造景在提交相关部门审定时,都是一次性通过。

  讲“爱农”故事——

  抒发一种独特的农民情怀

  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今年丰收节“以农民为主体,将活动中心下沉到基层”,北京市决定把主会场放到了顺义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的农业设施园。

  到实地一看,于立荣有点失望,这与方案中策划的场景相去甚远:放眼一大片空地,中间被一条路分割成南北两块,各自350亩,北边是空着的蔬菜采摘大棚,南面的地上种了红薯、向日葵、各色花卉。既要落实节俭办会的要求,又要把节日办得精彩热闹,于立荣明白未来几个月要打的是场硬仗。

  一番思量后,她决定把北面设计成主会场和农机展的场地,可即便是这样,46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也让她费了一番周折。大棚层高只有2.7米,又黑又旧,通风不好,土地不能硬化,不能改建,不能改变使用性质,70周年成果展厅的设计怎么落地?

  把大棚改造一下,窗户换一下,多加一些通风,于立荣不是没想过,但是成本太高,时间也长。于立荣带着团队在地上铺了防潮地毯,既美观,用后还能拆除,一点都不影响农民种地。把展板、造景搭建好,丰收中国70年的成果展厅就这样布置好了,一进去,根本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

  在南区“希望的田野”上,美丽的花海,被碧绿的小草映衬着,美不胜收;青翠的红薯叶子舒展在土地上。于立荣告诉我们,整个南区的布局,都是就地取材,将原有的地貌地况稍作改动而成。原来她设想在这块地上搞创意农业,“种出”和平鸽或者国旗,会更漂亮,但是在规划前,合作社就在地上种了红薯、向日葵,如果拔掉,实在可惜,于立荣主动放弃了原来的方案,只在一处起了个坡,立上“乡村振兴 享受丰收”的展示牌。然后再辟出一块体验互动区,作为丰收体验区,与北区的成果展示功能互相补充。

  还有一个地方叫百草园,于立荣最初想在那里做文化展,最后也放弃了。原来,百草园本就种了许多漂亮的花,品种也比较珍贵,只是稀疏不均,美感上有点欠缺。于立荣想,不能因为要做文化展,就把农民的东西给毁了,让原来的种植户再补种一些,显得再美观一些,也不错。里面搭上几个亭子,游客来了可以坐坐,看看书,边上孩子们赏赏花,玩玩土,别有一番意趣。

  像这样为农民着想而放弃设计的故事还有很多,于立荣说,创意固然重要,但是损害农民利益的设计不能要。农民才是丰收节的主角,我是在给他们办节,他们高兴、满意了,这个节才办得有意义。丰收节上,门头沟把参展的一千多斤梨,现场送给了大家分享,于立荣说自己长这么大,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桃子、猕猴桃、大枣,既感动又甜蜜。

  办展会的目的是抒发一种对农民的情怀。于立荣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作为信条,想方设法帮着农民赚钱,让农民富起来。今年的北京农业嘉年华,她特别策划设立了“携手助梦,共同富裕”馆,她找到北京市扶贫办,邀请北京市对口扶贫的7个省免费参展,销售他们的农产品,推介旅游线路。每天的线下客流量达120万人次,游客们来到嘉年华都要买些扶贫农产品回去,“买扶贫产品也算是一种扶贫了,”于立荣一脸满足。

  当我们和于立荣告别的时候,长安街上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共和国70周年的大喜日子,正迎面向我们走来!我们打心眼里期待,于立荣的乡村故事越讲越生动,越讲越精彩。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