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态美”赢得“百姓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字号:【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66.80%,已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这是几代福建人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骄人成绩。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66.8%,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被誉为全国最绿的省份。这份成绩,是福建务林人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场生动实践。福建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生态安全的“四个着力”和对福建林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大造林绿化美化和森林经营力度,不断提高森林数量与质量,积极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

  福建林业系统在坚守八闽绿色生态本底,打造生态环境“高颜值”的同时,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位新时代,福建务林人脚步不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林业系统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三个大局,全力推进深化改革、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等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开拓绿色惠民实现路径,着力打造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质量、林区群众高福祉的新时代“三高林业”。

  深化改革

  激活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林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是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产权归属清不清晰,经营主体明不明确,处置机制灵不灵活,分配制度合不合理,都影响着农民耕山育林的积极性。

  多年来,福建积极探索、接力奋斗,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全国林改不断提供新鲜经验,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2014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4份推进林改的指导文件,为深化林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福建正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与林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林业规模经营。据悉,全省已建设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200多家。

  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为了解决林业经营周期长,林农林企资金短缺的问题,福建全面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福林贷”“惠林卡”等普惠林农的金融产品,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近95亿元,顺昌县探索创建“森林生态银行”,用方便快捷的“一键理财”模式,打开了资源变资本的通道;全省森林综合保险投保率超过80%,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47家,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限伐政策出台后,为了同时保障林农利益和生态效益,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对现有重点生态区位限制采伐的商品林采取赎买、补偿、收储、置换、租赁、入股和改造提升等多种形式,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2016年以来,全省完成改革试点面积27.2万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永远在路上。日前,福建省国有林场改革省级验收正式完成。国家最新情况通报表明,福建的改革完成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均为100%,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三年多的攻坚克难,国有林场数量从改革前的235个整合到129个,精简率达到45%;全省省属国有林场省级财政事业经费由改革前的950万元增加到1亿元,是原来的10倍;国有林场办社会矛盾得到解决、职工待遇保障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6年12月22日,林业碳汇在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发上线。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顺昌等20个县(林场)被纳入试点。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林业碳汇项目申报28个,项目总面积161.7万亩,碳汇量446.7万吨,其中已成交141.19万吨,成交额2074.44万元。

  绿化美化

  打造生态环境“高颜值”

  近年来,福建认真落实“三个必造”,在确保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业有害生物除治迹地及时造林更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房前屋后以及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地植树造林,不断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美化乡村环境。以“调结构、提质量、增资源、增效益”为核心,加大珍贵阔叶树种造林、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和林分修复改造力度,不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促进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复合型林分。以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补齐加厚为重点,省政府连续3年将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进退养、退建还林,开展征租地造林、互花米草除治和红树林建设,努力筑牢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提高防风、防潮、防沙等的能力。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植树造林710.6万亩,其中完成沿海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和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造林为重点的“三带一区”建设242.1万亩,村镇绿化21.3万亩,乡村生态景观林2.4万亩。

  在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的同时,突出强化森林科学经营。福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中幼林和新造未成林地抚育等,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2014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森林抚育1297.7万亩、封山育林1052.9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创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福州、三明、莆田等7个“国家森林城市”和62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

  击鼓催征,福建的绿色事业依然在继续。全力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工程,至2022年,“百城千村”绿化美化宜居工程,将建设森林城市(含城镇)100个,打造森林村庄1000个;“百园千道”生态产品共享工程,通过“一场一景,一场一步道”,将提升改造100个森林公园,修建1000公里森林步道;“百区千带”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将建成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区100个、100万亩以上,建设沿江、沿路、沿海、环城“三沿一环”森林质量提升景观带1000公里、15万亩以上。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康养的新去处,让民众更好地共享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绿色获得感、幸福感。

  资源保护

  坚守八闽绿色生态本底

  打造生态环境“高颜值”,既要植绿创造增量,更要护绿坚守生态底线。保护生态资源,福建不遗余力。

  2014年以来,福建相继出台《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4部政府规章,并通过丰富的普法教育活动,让林业法治理念入脑入心。

  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体系不断健全。通过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福建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分解下达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流域生态补偿、财政生态转移支付等的重要依据。为有效解决全省经济建设用林需求大、林地指标不足和保持林地保有量的矛盾,还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工作。这项试点工作既充分满足了经济建设对林地的刚性需求,又实现林地资源占补平衡,同时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占补平衡试点单位已确认补充林地面积24.56万亩。

  保护森林生态资源,重点生态区位是关键。近年来,福建天然林的质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功能持续提高。同时,福建还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等重要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建设,提升资源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林业“一张图”、资源“一套数”、管理“一体化”。

  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过去5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1442.91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9.04%,成灾率年均控制在1‰以下。2014年以来,福建共拔除松材线虫病疫区7个,消除疫情面积33.02万亩,疫情发生面积由22.68万亩下降到2018年底的10.92万亩。

  森林防火成效日益显著。福建实行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将森林防火工作列入政府的绩效考评。2014至2018年,全省森林火灾发生率较2009至2013年下降了69.2%,森林火灾受害率下降了82.6%。

  森林资源保护,有力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目前,福建木本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均占全国三分之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特别是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的“双世遗”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产业升级

  开拓绿色惠民实现路径

  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于59岁的武平县城厢镇云礤村人邱光福来说,是个丰收年。他在村里开办的“森林人家”,全年纯收入近20万元。

  云礤村曾是全县最穷的山村之一,被称为“山高林密多光棍,有女不嫁云礤村”。但如今,这个位于武平最高峰梁野山南麓的小村庄,密集分布着32个森林人家,从业人员近350人,变成了远近闻名富裕村。

  早在2006年,福建林业部门提出在山水俱佳处培育森林人家新业态的设想,并配套了品牌打造、标准制定、资金支持、龙头带动等培育扶持政策。很快,森林人家成长为八闽森林旅游的当家产品。目前,全省森林人家数量已突破600家。

  随着林改的持续深化,林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放活,福建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广大林农在经营用材林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竹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民生产业,促进了创业致富奔小康。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5904亿元,比2013年增长63.5%。

  经过多年发展,福建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林业产业不断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显著,第二产业持续稳定;另一方面,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其中,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大产业,已成为福建林业三大增长极。2017年,全省林竹产业总产值达3334亿元,其中竹产业产值达60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28.11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2.5亿元;重点开发森林游憩、休闲、探险、体验、康养等森林旅游产品,全省森林旅游人数达6205万人次。

  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林,为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2012年以来,共实施省级以上林业科技项目433项,发布46项省地方林业标准,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林的新路子。还将建设一批技术含量更高、质量一流的良种选育、大径材培育、木竹加工利用、花卉等科技示范基地,在林下经济、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苗产业化、无人机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福建提出了实施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个千亿”产业升级行动——到2020年,三大产业年产值分别达4000亿元、1000亿元、1500亿元以上。

  福建将继续推进林业产业升级,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林业产业聚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