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稻渔产业提档升级 打造湖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肖伏清 字号:【

  湖北是全国水产大省和水稻主产区,稻渔综合种养有10多年历史。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稻渔产业提档升级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高效、绿色、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因势利导,扩大种养规模。稻渔综合种养发端于潜江“虾稻连作”,是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模式,主要特点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稻渔综合种养是符合湖北农业实际、顺应绿色发展潮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将其作为重抓“三农”的有力之举和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久久为功。2006、2007、2014年相继召开全省“虾稻连作”、小龙虾、稻渔综合种养推进会,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湖北省原农业厅先后发布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小龙虾产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89万亩,在全国占比近20%,位居第一位,为农民创收超过百亿元。

  壮大主体,加强示范带动。积极发展连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支持小龙虾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省现有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1556家,小龙虾加工企业50家(其中出口企业15家),千亩以上示范基地50多个,百亩以上种养大户1.12万个,建成监利福娃、潜江华山、湖北莱克等3个万亩以上示范基地。2018年12月上旬,湖北省成立了虾稻产业协会,推动小龙虾和优质稻企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互补。

  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研发食味特优、兼备营养、抗主要病虫害和抗倒伏的“稻渔综合种养专用稻”,先后推广了“锦2144”“鄂香2号”等专用水稻品种。大力整合小龙虾繁育科研资源,探索出了稻田半人工繁育、水泥池规模化繁育等技术模式。目前,全省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的年生产能力达到40亿尾。大力推广“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稻鳅共作”等技术,实施《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程》《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正常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比单一种稻,农药、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50%以上。

  促进融合,提升综合效益。围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形成健康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餐饮节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广潜江“华山模式”,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2~4倍。其中,“虾稻共作”模式亩产虾100~150公斤、稻谷400~600公斤,亩均纯收入2000~5000元。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电子商务分销模式,建设电商和实体店配套、线上线下联动的现代营销网络。全省优质稻米、小龙虾等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年网络交易额超过6.5亿元。

  营销宣传,打造精品名牌。大力宣传和推介“香稻嘉鱼”“虾乡稻”“楚江红”等稻渔综合种养精品名牌,实施“潜江龙虾”品牌战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省举办了“品虾论稻话丰收”主题活动;“潜江龙虾,世界共享”广告在央视一台综合频道首播;“潜江龙虾”沪汉蓉、京九高铁冠名正式启动,有力提升了稻渔产品知名度。

  目前,湖北省稻渔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有利条件:一是政策导向明确。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二是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全国至少还有60万吨的小龙虾需求缺口,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开发潜力可达千亿元级,“虾稻米”“鳅稻米”在中高端市场需求量巨大。三是发展空间巨大。湖北省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达1000万亩左右,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适宜地区的农民热情很高。湖北省将紧紧抓住宝贵机遇,加紧出台《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一套成熟的田间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700万亩,实现亩产千斤稻、亩增收两千元,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

  湖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稻渔产业优势,统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奋力谱写湖北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