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河南省农民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永万 陈辉 王泰群 字号:【

  河南的实践证明,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更加符合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规律。学时和学分的对接,搭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立交桥,农民在完成培训课程后,可以继续接受系统性教育,促进农民学历能力全面提升。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近年来,河南省创新实践,依托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对象,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方式,积极探索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农民职业教育,“学历+能力”系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做法

  政策支持、资金保障。2014年,为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提出面向农村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河南省依托河南省农广校系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试点工作。选择三门峡市和夏邑县农广校为试点单位,以弹性学制为教育教学形式,共培养具有中等职业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455名。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依托河南省农广校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办公室,履行农民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制度建设和业务指导督导等职能,统筹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等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已累计投入教育培养经费1240万元。

  送教下乡、进村办班。打破农民到城市接受围墙式教育的传统,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依托村委会、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26个教学班,其中10个教学班建在贫困村。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学班开展集中授课,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学员到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等进行观摩学习,切实把教学班搬到农民家门口、田间地头,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地就能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在产业链上培养人才。

  精选学员、打牢基础。在精准建班的同时,重视精准遴选学员。走村入户广泛宣传,在自愿报名、基层组织推荐、基础知识测试的基础上,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招生对象条件,把想发展、盼发展、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农民遴选进教学班,并注重与辐射带动、产业扶贫相结合。洛阳市宜阳县农广校在下河村开设中职教学班,开设果蔬生产管理专业,一名村委会副主任担任班主任、43名学员全部为本村从事果蔬生产的村民。

  半农半读、弹性学制。鼓励农民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年限为2~4年,每学期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10天。学员在学制年限范围内,完成教学计划学习任务,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安排上课时间,农忙时主要开展实践指导,农闲时依托乡村教学点开展集中理论授课,有效解决农民生产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使农民可以边生产边学习。

  强化管理、规范教学。河南省教育厅、农广校印发《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7个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各环节。专门成立工作督导组,定期对20个培育基地教学管理、考务工作、资金使用、档案管理等工作进行检查,对教学总课时、专业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教学过程组织、教务教学档案等关键环节重点督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主要特点

  “专业”与“产业”对接。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办专业,结合季节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现教学与生产周期同步、实训与生产环节融合,改变“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养猪”的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习与生产有效对接,带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依托夏邑县西瓜产业开设中职班,学员通过学习种植技术,带动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西瓜之乡,全县优质8424设施西瓜种植面积10.8万亩,总产达43.2万吨,总产值达12.5亿元,纯收入达7.3亿元,目前已脱贫摘帽。

  “学时”与“学分”衔接。实现学时和学分有效衔接,每门课程都有学时规定,完成限定学时并通过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完成学时并修满既定学分即可毕业。《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农民参加的相关学习培训可以折合学分,农民参加培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也能够按照一定学时折合成学分,明确学分折算标准。打破部门限制,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使农民可以接受系统学习。

  “线上”与“线下”融合。建立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职教育在线学习资源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传媒开展在线教学、辅导答疑,农民根据教学计划及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同时,积极发挥田间学校实践教学作用,开展技能培训和现场指导。尉氏县农广校教学班因地制宜举行“实践+比赛”活动,在果园现场演示果树修剪及管理技术之后,将学员分组开展果树修剪“比武”,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将远程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好地满足农民学习需求。

  “能力”与“素质”结合。按照产业开办专业,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内容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既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农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土地规划、农业项目建设、农产品储备加工、电子商务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全面提升农民生产和发展能力。同时,开设《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十九大报告、国学等综合课程,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

  启示与建议

  河南省农民职业教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加快推进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我们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争取政策支持。河南省教育厅、人社厅专门制定文件,明确规定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实现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教学模式。河南的实践证明,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更加符合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规律。学时和学分的对接,搭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立交桥,农民在完成培训课程后,可以继续接受系统性教育,促进农民学历能力全面提升。各地应积极探索,推进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争取实现农民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涉农培训项目衔接工作,完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员获得系统性学历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强化教学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质量效果。加快构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开展优秀精品教材推介、优秀课件评选、优秀教师评选等,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加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灵活、互动性强的学习服务。

  强化宣传推广。近年来,各地在探索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民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模式,取得很好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地应及时总结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示范带动并加快推进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