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发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孙兆军 字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新时期农业工作战略定位,更是农业系统的责任担当和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工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实施“3+3+3”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建成猕猴桃、苹果、中药材等万亩示范基地5个,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加速推进,优质猕猴桃、矮砧苹果、高山蔬菜、奶山羊等主导产业板块稳步壮大,中蜂、中药材、花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异军突起。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左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果品、蔬菜面积逐年扩大,是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栽培基地、绿色猕猴桃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和全省最大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奶山羊全产业链开发势头强劲,建成了省内最大的进口良种奶山羊核心群。二是三产融合态势良好。实施农产品加工“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到2.1:1。眉县、凤县分别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行列,千阳县南寨镇入围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和国家产业强镇。三是嵌入式扶贫扎实推进。累计实施到村产业项目4270个,产业覆盖贫困户8.98万户,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和有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扶持194个龙头企业、1035个合作社、207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104个“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引领6万多户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

  强化高质量供给,生产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生产基础有效改善。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全市年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20万亩次,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保持在17g左右。二是生产模式逐步成熟。启动建设宝鸡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组建宝鸡市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同盟,建成10个国家级、西农大试验站,开展新优技术研发攻关。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5个,整建制探索总结了一批绿色生产模式。三是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构建了市县镇村“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5万份以上,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33%,10个县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认证。

  突出规模化经营,经营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63.6万户,颁证率达到98.36%,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30.7%。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家庭农场13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64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示范社、现代农业园区分别达到258户、190个和17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850人。三是注重品牌宣传推介。开展宝鸡苹果区域公用品牌策划,“宝鸡蜂蜜”通过部级区域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门办节会、出门办展会、集成搞推介,努力提升宝鸡特色优势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宝鸡市先后获得“中国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洋槐蜜之乡”“中华蜜蜂之乡”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等殊荣。

  纵观宝鸡市“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农业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短板,尤其在“三大体系”构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虽然逐步优化,但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作物种植仍是“主角”,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在整个农业中缺少分量,粮经比、粮畜比还不尽合理;产业内部同质化多、特色化少,原料型多、加工型少,普通的多、优质的少。二是加工能力仍然较低。老在“一产”上打转转,产业融合链条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除奶业外,粮食、果业、蜂产业等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引领,农产品转化能力薄弱。三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现代化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广覆盖面小,农技推广队伍对农业前沿动态和新优技术掌握不够,农村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乡土能人、技术能手少之又少。四是抱团闯市场能力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热衷单家独户搞生产,缺乏联合谋发展、搞经营的意识;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农户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能力极为有限;大多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抱团取暖、联合经营且稳定、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

  构建农业三大体系,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加快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挺起宝鸡市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对标全省“3+X”工程,突出“大板块、广覆盖、强带动”,建设乔山南麓台塬、关山千山塬区、秦岭山地3个苹果产业聚集区;推进猕猴桃向北拓展岐山、扶风,向西贯通高新、渭滨,壮大渭北苹果产业带和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以千陇为核心打造百万只奶山羊产业基地;聚焦设施蔬菜和食用菌,沿关中环线等交通干线,建设渭北塬区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带,构建大板块发展格局。二是建设精深加工园区。持续推进“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区,加快建设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瞄准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配套企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产品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发展“企业+农户” “龙头+合作社+农户”“龙头+家庭农场”等订单农业生产,构建 “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三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强化农业与旅游的联姻关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工艺等,打造一批“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建设三产融合基地。加快建设眉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千阳县南寨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区,为全市发展树立样板。支持陇县、凤翔、太白等县区围绕奶山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整县推进,开展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五是扎实推进产业脱贫。认真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育发展一批专业镇、示范村,确保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全覆盖。深化“嵌入式”产业脱贫模式,规范提升“嵌入式”产业示范基地,将更多的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使贫困群众逐步成为发展产业、壮大产业的骨干力量。

  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鲜明特征,更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在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等县区整建制持续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项目,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轮作、休耕、绿色种植等生产模式,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二是严格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市县检测实验室检测和认证工作,优化提升镇级监测软件和硬件装备水平,构建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市县执法监管常态化,镇村质量监督无死角,“红黑榜”制度经常化的全方位、多层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98%以上。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深化杨凌、西农“两地三方”合作,建成宝鸡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集成推广一批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实施乡村人才聚集工程,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立宝鸡市职业农民协会,启动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扎实推进陇县、千阳、太白3个县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为全市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发展万吨有机肥加工厂,推进整县区畜禽健康养殖,支持养殖重点县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实施化肥减量化行动,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年均增加5万亩以上。

  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规模经营。一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以及赋码颁证,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升专项行动,支持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专业管理团队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实体经营项目,探索联合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十有”标准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加大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与陕西自由贸易区杨凌示范区片区合作对接,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北京、上海、江苏等一二线城市为重点,建设高端果品、优质畜产品、特色农产品实体销售店、体验店,支持陇县盛源、扶风同兴、眉县齐峰等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特色农产品形象店,建立营销网络,让越来越多的宝鸡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四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持续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宝鸡苹果、宝鸡蜂蜜、眉县猕猴桃、太白高山蔬菜、陇县羊乳品和凤县花椒等6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做强和氏乳业、关山羊奶粉、海升苹果、齐峰果业等企业品牌,积极参加全省“三年百市”活动,组织举行高层次专题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宣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宝鸡农业品牌美誉度。五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直接服务和购买服务“双运行”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应用技术推广服务,逐步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格局。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