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巩固深化农垦改革成果、激发壮大发展活力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宣传全国农垦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垦的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扩大“两个3年”成果,不断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本刊今起开辟“农垦改革发展行”栏目,走农垦,看发展,总结各地农垦打造现代农业航母的成效和经验。
这里,面积不足13万公顷,属于中小垦区,但经济效益却跻身全国农垦系统前列;
这里,1996年改制,转型为集团企业,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集团化垦区;
这里,与改革同行,弄潮资本市场,诞生了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上市公司。
这,就是江苏农垦!从1952年走来,东踏一望无尽的沿海滩涂,西至丰腴富饶的洪泽湖畔,南抵波澜壮阔的长江岸边,北攀巍峨瑰丽的云台山麓,江苏农垦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新绿与金黄,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变革与发展。
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近年来江苏农垦立足农业,全产业链立身,多元产业布局,不断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2018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3.29亿元、增长12.82%,利润总额50.57亿元、增长15.54%,集团公司主体信用等级首次被评定为最高级别AAA级。
资源整合,打造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采访期间,正值苏垦农发上市2周年之际,股价是江苏农垦人嘴里频繁出现的话题。2017年5月15日,江苏农垦旗下的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垦农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这是中发〔2015〕33号文件颁布后全国农垦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上市公司。这也标志着,江苏农垦核心产业进入资本时代。2018年苏垦农发实现营业收入48.84亿元、利润总额6.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6%、12.76%。
苏垦农发的成功上市源于江苏农垦2011年底采取的农业资源整合战略。这一战略,将江苏农垦18个农场的100万亩耕地、有关人员和涉及种植业的资产从各农场中剥离出来,与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等三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并,组建了苏垦农发,实现了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2012年,在此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经过6年多的努力,苏垦农发成功上市,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在江苏农垦农业发展部部长朱亚东看来,核心资源集中起来才能发挥核心优势,资源整合战略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江苏农垦发展的“关键一招”。
为农业资源整合铺平道路的是农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以前,我们各个农场的土地大部分都在职工手里分散经营,经营规模从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集团总部难以做长远的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很难。”朱亚东告诉记者,为了实现集体经营管理,江苏农垦从200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模拟股份制,也就是让职工以模拟入股的形式把土地交给农场进行集中经营管理。“一开始,这个政策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很多种植大户不愿意把土地交给集体管理,在一些农场甚至引发了上访风波。为此,我们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还为农场职工办理‘五险一金’,年底他们还能凭借土地股份拿到分红。”朱亚东说。2011年底农业资源整合前,江苏农垦土地集体经营占比达到6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变迁,职工由最初的参股投资投劳到逐步退出,现在江苏农垦土地集体经营占比达到了93%。以新洋农场为代表的一批农场,更是实现了100%的集体经营。
在土地不断收归集体经营管理的同时,苏垦农发“五统一”的模式得以迅速落地执行。“五统一”模式,即统一作物和品种布局,统一种子和农资供应,统一农业生产措施,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农产品销售。18个农场的种植业资源整合组建成苏垦农发18个种植分公司,作为一个个“生产车间”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至此,苏垦农发牢牢掌握话语权和决策权,确保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落地落细不走样,规模化、组织化优势彰显。
“成立分公司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目标考核管理,使得我们稻麦产量大大提高。垦区稻麦亩产出从2011年不到1000公斤稳定提高到现在的1100公斤左右。我们东辛分公司种的粳稻亩产量更是从1080斤跃升到了1320斤。”苏垦农发东辛分公司副总经理陈耀武告诉记者。
上市以后,苏垦农发频频发力,通过资本经营不断加粗拉长产业链。2018年以来,苏垦农发出资550万元控股设立苏垦园艺,出资1000余万元控股并购江蔬种苗公司,出资3.67亿元控股并购金太阳粮油公司。一系列运作,让苏垦农发主业优势突出,产业链补齐升级,大农业格局渐显。2018年,苏垦农发业绩排行位列A股上市公司种植业板块第3位,农林牧渔行业第6位,大农业类第11位。
全程管控,种出安全米、绿色米、放心米
如果说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是苏垦农发组建的基础,那么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系统则塑造了苏垦农发农产品质量的“魂”。苏垦农发率先在国内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确保上市的每一粒种子、每一袋米质量安全、品质优等。
“我们是上市企业,产品质量是不能出问题的。自从上线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坐在公司总部就可以看到下面每一地块的生产情况。”苏垦农发质量管理部总经理路辉打开系统,随意点击了分公司一个地块,种植记录、收获记录、烘干记录、加工记录、销售记录等各个环节节点明晰。点击种植记录,施用化肥、农药的时间、用量、施用人等信息一目了然。路辉介绍,这个系统2017年就开始做了,2018年5月上线运行。系统涉及7大方面管控内容,包括130多项业务功能、90个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4000多个生产管理岗位实施信息化管理,使公司产品质量追溯的宽度、深度与精度实现了全面升级。2019年3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全程控制系统(V1.0)取得国家专利版权局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有4000多人在下面录入这些信息,每个月有近40万条信息。其中,投入品管控是最核心环节。我们分公司采购的化肥农药都是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规定许可的品种。从种植到收储到加工再到销售,这个链条很长,全国只有我们农垦才能真正做到。因为我们能够实现生产标准从上到下的统一,并且是全产业链经营,全程可管控,质量可追溯。”路辉非常自信。公司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实施,严把“产地环境关、物资采购关、投入品使用关、种子质量关、仓储加工关”五关,斩掉“污染隐患条田、资质不全供货商、高毒高残农药、纯度不达标种子、清理不达标运输加工设施、仓储环境不达标原粮”六大类不合格产品。2018年,垦区农产品(稻米)质量追溯面积达82.5万亩,稳居全国单体第一。
怎么解决信息录入造假的问题呢?路辉告诉记者,“公司总部采取封样抽检的办法,定期检测农产品。如果有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源头,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再加上各个环节都有信息录入,单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
强大的管控系统为苏垦大米扩大了销路。苏垦米业公司自营电商平台“苏垦尚膳”的实体店里,各种品种的大米琳琅满目。一袋5公斤98元的南粳46,一箱5公斤268元的礼品装有机米,一袋5公斤100元的富硒大米……“每一袋大米上都有一张身份证,只需要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袋米的种植基地、加工线、碾米日期等,真正知道你吃的大米产自哪块田。”苏垦米业公司总经理宗兆勤介绍。苏垦米业公司自2008年就开始做质量追溯,宗兆勤见证了苏垦大米质量追溯系统由点到面,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升级的全过程。苏垦米业公司是南京亚青会、青奥会运动员食用大米唯一供应商和南京市主城区中小学食堂用米主要供应商,也是亨氏、五粮液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几天前又与苏酒集团(洋河股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苏垦米业公司营业收入27.5亿元,电商及新零售业务超过8000万元。
全程管控,绿色标准化,订单农业纷至沓来。站在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的田埂上,绿色的麦穗密密匝匝,铺满眼际。这里是苏垦农发下属规模经营面积最大的分公司。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总经理贺在锐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14万亩小麦全都是订单生产,价格比直接面向市场出售要高。其中,8万亩小麦用来作种子,还有6万亩是优质客户定点种植基地。“这些订单都离不开苏垦农发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一心一意搞种植,我们更加专业了。这是普通小农户家庭经营做不到的。”贺在锐说。
产业拓宽,培育新主体、新支柱、新活力
农垦姓农,但不拘泥于农。
在整合力量培育现代农业这一核心产业的同时,江苏农垦积极进行资本化运作,构建了“核心+支撑”的产业体系,即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医药健康、房地产、服务主业投资为支撑的“1+N”新型产业体系。这种互补性、协同性强,甚至具有风险对冲意义的产业组合,推动集团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我们江苏农垦原本有很多非农类的企业,如美尔姿羽绒服等行业知名品牌。为了让这些企业充满活力,避免‘一管就死’的僵局,我们不断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医药板块的正大天晴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江苏农垦党委宣传部部长潘世和告诉记者。1997年,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后,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下属企业通过调整股权结构,引入外部资本,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企业发展获得全新动力。这也带动了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个人资本投资,极大地拓展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加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001年,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正大制药集团、江苏农垦等五家公司参股组建,成为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企业,是国内最大的肝健康药物生产、研发、销售公司之一。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让这家企业迸发出极大的活力。正大天晴集团百亿营收连续4年位列中国医药百强前20,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是中国肝健康领域的领军者。公司有6大领域产品集群,“亿元产品群”达18个。
“除了现代农业、医药板块,我们的第三条腿儿就是房地产业。”潘世和告诉记者,江苏农垦控股的通宇地产公司已进入全省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前八强,在省属房地产企业中“一枝独秀”。通宇地产公司实施管理层持股,近几年业绩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集团公司净利润重要来源之一。
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云台农场有限公司在房地产开发上也成绩不错。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新浦区南郊,云台农场有限公司在市政府东扩南进的发展战略中尝到了甜头。“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房地产。连云港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征用了我们农场的土地,也给我们挤出了一些建设用地指标。利用这些指标,我们成立子公司,开发了商品房。既能满足农场职工的住房需求,也能拿到市场上交易为农场获取更多的收益。”云台农场有限公司刘卫华书记告诉记者,房地产开发赚取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农场职工居民点的基础设施改造。这些收入也很好地支撑了农场在农业生态旅游方面的建设发展。
潘世和介绍,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已达到40%以上,下一步将在投资板块,聚焦智慧农业、生物制药、健康养生、智能住宅、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筛选、培育、储备一批优质项目,构建支撑集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策源地、蓄水池和孵化器。
开放合作,勇当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
农垦姓农,但拥有开放合作的格局。
采访期间,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总经理贺在锐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他刚刚接到德国驻上海领事馆通知,德意志联邦食品与农业部部长一行计划6月中旬访问黄海并考察中德农业合作项目。他所说的合作项目是中德农业示范园。这一项目是在2014年中德两国领导人签署的《中德农业中心框架协议》下启动的。“2014年,德国项目专家团在全国考察筛选,看中了我们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优势,我们成了中德种植业合作项目的唯一落户地。”贺在锐告诉记者,2015年11月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正式揭牌启动,2018年5月又开启了二期项目。
“这台大型联合整地机集旋耕、深松、平整等功能为一体,一次性完成作业,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对土地的碾压……”园区里,一排排高大的“变形金刚”让人应接不暇。“这些都是我们引进的德国和欧洲的先进农机装备。中德农业示范园二期项目,德方有拜耳、巴斯夫、克拉斯、豪狮等9家企业参与合作,无偿为我们提供价值1000多万元的农机装备和植保产品。这些都是农机农资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他们的大型农机装备和技术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耕作水平。”贺在锐告诉记者,他们从德方引进的豪狮免耕播种机,解决了黄海分公司稻麦连作板茬的问题,提高了耕作质量和效率。
“我们农机改造的能力很强。比如,引进的克拉斯收割机原是用来收割旱地作物的,我们改造后也可以收水稻。我们这儿作为一个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某种程度上成了这些外国大型农机的‘试验田’和‘示范田’,解决了他们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在贺在锐看来,中德的合作实现了双赢。
除了与国外进行合作,江苏农垦还把目光从垦区投向了省内外的外拓基地。“我们第一块外拓基地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12年,宿城区启动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农村整治拆迁后有大量土地需要复垦,想跟我们江苏农垦合作。我们也正想参与农村的土地流转,一拍即合。于是,2013年底我们签署了2000亩耕地的流转协议。”苏垦农发副总裁陈培红告诉记者,刚开始建立外拓基地也充满了顾虑,生怕发生土地方面的纠纷。随着外拓基地的逐渐成熟,当地农民非常信任江苏农垦,要求当地政府优先把土地流转给江苏农垦,流转费高而且有保障无风险。
陈培红介绍,目前,苏垦农发已陆续与江苏省8个市20多个县(区)级政府签订130多万亩的土地流转战略框架协议,实际流转种植面积20余万亩。这些协议全部落实后,将在耕地规模上再造一个江苏农垦。此外,苏垦农发组建了江苏农垦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从农资供应、农技支持、金融扶持、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专业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截至2018年底,苏垦农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积已达到279万亩。“我们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是与一般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小企业竞争,而是要更多地输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江苏农垦方案。”陈培红说。
开放合作的格局,更好地发挥了江苏农垦示范引领的作用。未来,江苏农垦将全面推进苏北5市12个省定重点帮扶地区产业帮扶,积极探索垦地品牌农业示范、土地流转、特色种养等合作方式。
整合种植业资源,核心资源集中起来才能发挥核心优势;全程质量管控,为产业持续发展铸魂;开拓非农产业,多条腿儿走路支撑集团产业稳步前进;对外开放合作,为产业注入不竭动能。江苏农垦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打造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朝着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的目标稳健迈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