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担当书写无悔青春——记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则果村驻村第一书记韩川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月姣 字号:【

  裤子磨出了洞,布鞋沾满了泥,熟稔地干着农活……你很难意识到眼前这位站在村口和彝族大娘们拉家常的年轻人是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来的第一书记。

  一年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教师韩川被派驻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则果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这个地处大凉山南麓金沙江大峡谷的贫困村村民发现远道而来的书记是个24岁的小伙子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毛头小子能干啥?”就连村支部书记苦曲且回忆往事时也说,“我第一次见韩书记很失望,一个年轻人能干啥?”

  如今,站在一片荒地上建成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上,苦曲且书记谈起对韩川的第一印象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诉记者:“这一年韩书记用行动感动了我,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全心投入到村子的工作中,不仅村子变了样,村民也变了。”

  在韩川和村党委的艰苦努力下,2018年12月则果村甩下贫困村的帽子。今年4月,四川省委集中表扬一批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韩川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韩川用一年多的时间,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多方筹资30多万元,修路建房夯实基础;为趟出一条致富道路,他四处取经讨教,带领村民组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150名贫困群众就业,131户脱贫致富;他带出一支坚强的队伍,把一个支部从软弱涣散,带成全村骨干,带成青年中坚。他树立了一个模范标杆,成为典型,影响周边。脱贫攻坚,强在队伍,重在路径,力在群众,成在实干。一年过去,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贫困群众领路人。他是青年,更是希望,韩川在一线为党的事业正在顽强拼搏。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踏上通往则果村的山路,扑面而来的九曲回环仿佛没有尽头。漫山遍野的青翠树木、出没在山间的土色瓦房、光秃的红土和岩石构成的悬崖峭壁:几种色彩交织成写意笔触,勾勒出这片山区的扶贫战况,仿佛讲述着封闭与出路的冲突。

  来则果村之前,韩川尽力做好一切准备。尽管如此,他对所遇到的困难还是有些措手不及。2018年3月,刚刚到达则果村简陋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前时,韩川为新岗位激动的同时,也为这里的偏远和艰苦感到双重意外。

  这个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贫困村到西昌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但要翻过崇山峻岭,开车要9个多小时;这里的设施十分简陋,20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住着韩川和其他3位驻村工作队员,仅有床和椅子等必备的家具,下雨天屋顶还漏雨;这个彝族聚集村有227户9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721人;耕地960亩,大都为40度以上的山坡,只能种植玉米、土豆、花椒等农作物。

  作为一名党员,面对此情此景,静下心来回想,在学校的每次党员大会、支部大会都是精神洗礼,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先进性。

  多年在甘肃兰州经营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20多名贫困户脱贫的父母在电话中教导儿子:“目睹了这里的贫穷,你就有责任运用你所学,带领这里的百姓脱贫致富,这是你的使命。”

  经过父母的引导和自己的调整,大约一周后,他找到了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

  那段时间,他勇闯“三关”,渐渐进入角色:通过网络自学彝语,平时走村入户时拿着笔记本,用汉字的同音记下来彝语,晚上回去慢慢消化。这样他很快就能用基本的彝语和村民交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闯过了“语言关”;不仅自学了国家的民族政策,还强化学习了生育整治、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等金阳县的扶贫政策,顺利闯过了“政策关”;积极适应则果村干部和群众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顺利闯过了“相处关”。

  一年多来,他常常“5+2”“白+黑”,不辞辛劳苦干实干,全身心投入到则果村的脱贫事业中:

  为了彻底摸清贫困户的收支情况,在贫困户家中访谈至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翻山越岭回到住处。有时因为太累,又没电,竟忘记吃晚饭;

  和工作队队员一起录入贫困户搬迁建房数据至凌晨,第二天一早赶到县脱贫攻坚办公室修改贫困户易地搬迁数据;

  州级贫困验收的前一晚凌晨3点还在给村两委及工作队队员开会,上床后整晚都在做验收后关于工作整改的梦。

  “有了坚强的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则果村就有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础。”

  2018年7月,韩川在党员月会上介绍说,重庆将举办青花椒种植培训班,有兴趣可以报名参加。8名贫困户踊跃参加,跟着韩川赴重庆市江津区学习青花椒栽培技术。

  而在他刚到时,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韩川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则果村20名党员平均年龄44.7岁,60岁以上的党员占一半,开党建月会都没有专门的地方。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时,有名党员无所事事,每天饭后躺在屋前晒太阳,还不停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为啥不能吃?”事实上,他并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

  “以往看报纸时,总为新闻报道里的当好‘领头羊’、建好一个班子的故事打动,现在自己作为一名‘领头羊’亲身实践才发现纸上写得跟现实中做的是两码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较弱,在老百姓心中的凝聚力号召力缺失,因此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班子,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是我村当务之急。”韩川说。

  他一方面固化村班子例会制度和村班子定期专题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四议两公开”,宣讲最新政策,介绍致富经验,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去年2月底一到村里,他就组织专题座谈会,召开全村党员大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凉山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另一方面,多次组织村班子成员到外地的先进村学习经验,增强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监督村务工作,确保实现四议两公开,确保村内矛盾不上交。

  以党建带服务,以服务促党建——韩川认为这是自己在则果村能够开展工作的关键支点。“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也没有支持你工作的人,啥都没法展开。”他说,“有了坚强的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则果村就有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础。修道路、建房屋,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养业,一步步计划有条不紊。”

  “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一定会又富又美”

  “韩书记,家里的羊肉炖好了,来尝尝!”

  “韩书记,你咋又黑了。”

  跟着韩川走在则果村,你会发现这位第一书记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村庄。他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会关心地询问情况;村里正在嬉戏玩耍的儿童,会和他亲昵地玩游戏;大婶们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说自己最近的烦恼和心里话……

  “没有压力是假的,要干出来一点事情。”韩川说驻村后,他经常夜里很晚才睡,早上很早就起来,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治疾先找病灶,脱贫先挖穷根。他通过走访全村贫困户,找出了则果村的“三贫”。

  基础之贫: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思想之贫:则果村之所以贫困,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人才之贫:村班子缺乏强有力的带领能力,村内缺乏致富带头人。

  “则果村没有明显特色资源,距周边大城市也较远,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二是要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拓宽增收路子。”韩川说。

  韩川制定了一些扶贫措施,简称“七个一”: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创新创业,致富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风易俗,巩固一批。

  基于则果村黑山羊养殖的悠久历史,韩川牵头成立养羊合作社,与县农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5户村民的黑山羊打包销售给公司,拓宽村民黑山羊销售渠道,提升村民羊肉销售议价权,5位村民实现增收3000元。带领党员和村民学习花椒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依托专业优势,设计花椒包装,在自媒体平台搞直播、当“网红”销售花椒,为贫困户增收5000多元。发展林下经济,与县农业农村局和甘肃亿家康公司合作,引进资金200万元,盘活农户资金上百万元,初期规模将建成100亩林下养殖基地,后期将逐步扩大,预计带动8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元。

  与此同时,用好广东佛山对口帮扶金阳县的政策,大力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务工对于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改变陋习等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村里针对对口帮扶地区市场需求,开展普通话、厨师、电焊、砖砌等实用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外出务工。”韩川介绍说。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则果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55户136人外出务工。

  苦曲且告诉记者,在村里没有不认识韩川的,他给村民修路、安装路灯、建设农贸市场、送米油、送肥料、送床单,整个村的样子都变了。

  “这路原来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现在变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路边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种行道树,结束了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这个书记好得很。”村民陈曲博说。

  在韩川的多方协调下,则果村的主干道不仅得到硬化,还别具一番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的路灯上贴着彝族喜爱的黑红黄三色图案,与路两旁以黄色为主色调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相协调。

  “虽然村子已经摘帽了,但这不是终点,下一步还有乡村振兴。为此,我协调四川电影学院为村子设计了10余幅风貌图,并运用到路灯设计中,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

  “有困难找韩书记,这是在则果村流行的一句话。”金阳县副县长阿余拉哲说,他评价韩川“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我驻村任期为两年,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远规划。在我任职期间虽然不能干完,但希望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韩川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