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长赋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重点任务、工作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和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近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编辑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经中央批准审定正式出版,为我们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最权威的教材。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写入了党章。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出了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和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个之路”的明确要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去年9月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系统阐述,作出全面部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明确要求。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系统把握。

  一要把握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这不仅鲜明发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令,而且明确了、丰富了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前,我们主要讲农业现代化,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重大提法,体现了总书记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乡村振兴,不能光搞“一农”,要统筹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五位一体”全面振兴。

  二要把握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中央明确提出“优先”的,目前只有教育优先、农业农村优先和就业优先三方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明确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真正摆在优先位置。

  三要把握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之相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更加注重促进乡村整体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是对我们党“三农”方针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回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四要把握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核心是要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补上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总书记还就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党管农村等基本原则,以及需要处理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几个关系等进行了深刻阐释。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系统深刻,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总书记长期实践探索、深厚经验积累和深邃理论思考的结晶,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党的“三农”理论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动力源泉。

  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要结合我国“三农”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理解,把握其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特别重视解决农民问题,革命战争年代把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这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和正确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回顾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或完成三大任务。第一,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要达到400公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470公斤,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稳定解决,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第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推进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前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1.7%,已有5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2020年即将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第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在村里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解决吃饭问题,消除绝对贫困也要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当前发展阶段,符合国情农情,可以说恰逢其时,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是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资源配置上最大的不平衡还是城乡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城乡收入差距大,1978年到2018年,农民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9251元,虽然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7.2%,全国还有166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深度贫困地区占46%以上。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现在不少城市家庭已经具备了24小时直供热水的条件,但农村还有近600多万人的基本饮水安全没有得到保障;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地铁公交出行便利,但还有约1/3的行政村通组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还有近1亿农村人口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大体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20,农村低保标准不到城市的70%,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差距也不小,农村中小学设施和师资水平与城市比差距也很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二是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对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阶段,要消除绝对贫困,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带有标志性的硬任务。中央也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也分三个阶段,就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将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是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立在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从农业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由改革开放之初的6000多亿斤提高到1.3万亿斤,肉蛋奶、果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这说明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从农村发展看,当前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在每年都有很多自然村在消亡。过去的发展方式不大适用了,原有的治理模式有些不管用了,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和治理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完全能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后,钢筋水泥多了之后,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乡村,农村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才能避免乡村衰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要久久为功抓下去,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干的事很多,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这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进行了部署安排。中央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先后印发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治理、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要文件,搭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乡村振兴重点是推进“五个振兴”。

  一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提出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思路任务、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村居民增收致富难、乡村建设发展滞后等问题,基础和前提都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现在,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农村人工、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发展二三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好。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根本之举,努力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让贫困农户有稳定增收发展门路。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产前产后延伸不够、附加值偏低、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大多是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没有充分享受到增值的收益。下一步发展乡村产业要把握几点:一是根植于县乡村,产业链在县域,产业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农村。在国外,不少跨国公司总部都设在小镇上,比如美国的嘉吉、杜邦、先锋、沃尔玛等,都不是在大城市里面。我们要引导适合农村的产业向县域、向有条件的镇村布局,让农民能够参与,就近增收,这样农村才能留得住人。二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发挥乡村独有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民共同增收致富。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是搞新一轮的乡镇企业,而是要改造传统种养业,发展特色手工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让更多的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三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今天我们讲的乡村产业,已经远远突破了过去的范畴,不再只是单纯的种养,还包括加工、包装、流通、营销等产业,以及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业,甚至包括养老托幼、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现在还有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共享农庄等新产业新业态。要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服务”“卖体验”转变。乡村的田园风光、独特风俗、慢节奏生活、原产地优势,对城里人越来越有吸引力,到农村望山看水、赏花摘果已经成为时尚,搞乡村旅游就是让城里人有一个清心养肺、伸懒腰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里开设网店,点点鼠标,就让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远销国外。所以,这几年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都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接近3000亿元。

  二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依靠,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9.58%,外出农民工人数超过2.88亿,这是个好事。但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会有4亿人留在农村。而且离开农村的,大多是有技术有本领的人才。“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到各地调研,听到最多的,就是农村缺人才、缺干部、缺能人、缺年轻人。我们以前做农业农村工作,更多的是考虑人往哪里去,要大量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得考虑人从哪里来,靠谁来发展产业,建设乡村。

  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就地培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创设有利的政策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鼓励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共同投身乡村振兴。农村“双创”搞好了,不仅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农村“双创”人员已超过780万,成为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也为农村带来了人气、增添了活力。

  三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日前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又强调,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过去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任务是吃饱肚子,重点是搞生产,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不愁吃不愁穿,新房子也盖起来了,但是“房子现代化、环境脏乱差”也不行,所以生态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都想有天蓝水净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虽然这些年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是两个天地。城市居民冲水马桶已经基本普及,但农村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不到一半,很多农民劳作一天还洗不上热水澡,约1/4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处理,超过80%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如厕难、环境脏、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等,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痛点,也是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大力解决。去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根据中央部署,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头炮,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会同国家发改委总结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研究形成了《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中办予以转发。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几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一以贯之地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投入1600多亿元,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形成了一整套可学习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现在浙江又提出要建设2万个景区村,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借鉴浙江经验做法,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实施好村庄清洁行动,把农村建设成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此,还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还有农业生产环境问题,也就是农业绿色发展。实际上,农业本就是以绿色为底色的,对环境是友好的,不应该成为污染制造者。如今,人们对优美环境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到了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农业是绿色工厂,但绿色工厂的副产品不应该成为垃圾和污染源。要紧盯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努力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减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趋势降下来。

  四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总书记强调,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财富。但这些年一些传统的、优秀的乡村价值文化逐渐式微,一些农村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娶不起”,人情礼金“送不起”,薄养厚葬,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争当贫困户”等怪现象。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去年,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亲自推动下,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属于农民的节日。在首届丰收节前夕,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祝贺和良好祝愿,全国上下举办了赛农业丰收、购农产品、展农耕文化、促乡村旅游等5000多场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现场参与农民超过3000万人,处处展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丰收场景,社会各界共享丰收喜悦,很多市民来到乡村,参与农事体验,享受农耕乐趣,品味民俗文化。现在丰收节已经成为展示、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五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总书记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些年,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社区形态不断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也在日趋多元化,乡村治理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个别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一些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能力不强,部分农民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淡薄,还有少数地方农村被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宗教渗透,等等。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尽可能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这当中,关键是要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实现组织振兴在乡村和城里不一样。费孝通先生80年前就曾经到江苏吴江市的开弦弓村调研,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现在还是我们了解当年乡村经济社会的重要教科书。去年我专门到这个村去做了调研,我发现,尽管村里的人口结构和治理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格局,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邻里有矛盾纠纷一般不出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名望的群体,还有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在发挥作用,效果很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虽然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但是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粮食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保供给的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稳住粮食生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尤为重要。今年,夏粮首战告捷,增产58.6亿斤,目前秋粮面积稳定,长势较好,丰收有条件、有基础,下一步重点是立足抗灾夺丰收,一手抓防汛抗旱,一手抓病虫害防治,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到手。

  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任务布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推进“五个振兴”,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必将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农业将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生态、越来越轻松,成为保卫舌尖安全、呵护绿色家园、鼓起农民腰包的“高大上”产业;中国的农村将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在乡村就可以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甚至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中国的农民将变得越来越体面、越来越有尊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不再是身份的代名词,而是令人羡慕、有准入门槛的职业。

  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大、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和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攻坚克难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第一,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领导体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培训,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依据,真正学深悟透,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日前,《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已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印发,将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进一步强化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要以贯彻《条例》为抓手,加快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重点要压实市县两级责任,特别是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落地。

  第二,加快编制乡村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最急迫的是缺规划,不少地方村庄建设无序,有新居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房屋乱建、墓地乱占等问题比较突出,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一轮乡村建设,决定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村庄风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行政村已从1984年的94万多个减少到55万个,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未来,随着村庄发展演变,一些中心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口和资源聚集高地,一些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招牌,也有一些偏远村庄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如果不加区别地都去搞建设,将会造成混乱无序和巨大浪费,必须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先搞规划,后搞建设,科学绘制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积小胜为大胜,带来乡村面貌的大改善。目前,各地都出台了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底前各市县都将出台规划或方案。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还比较滞后,全国一半的行政村尚未编制村庄规划。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对合理划分县域村庄类型、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一步,要指导地方因地制宜编制好县市乡村布局和建设规划。

  第三,推动“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配置。乡村振兴必须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农业农村“人地钱”要素制约依然突出,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有效破除。各地普遍反映,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缺好的带头人、缺党员骨干、缺专业人才,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乡村发展面临“守着土地没地用”的困境,产业项目落地难;土地出让金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仍然偏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研究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针对人地钱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应举措。人的问题方面,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地的问题方面,国务院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地方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政策,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土地资源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管理。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用地必须加强用途监管,不能再搞“大棚房”,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钱的问题方面,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目前,财政部、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出台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出台了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政策。中央农办正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改革方案,把增加的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各地要在抓好这些重大政策落实落地的基础上,探索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设立产业基金等,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通道。江西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全国首支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成功筹资29.4亿元。

  第四,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增强乡村发展活力。重点是四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农户承包地和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方面,中央提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要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开展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确保颁铁证、确实权。宅基地改革,首先要搞好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享受集体分红收益。今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把家底摸清,部署12个省、39个地市、163个县整建制开展股份合作制试点。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照顾到小农户这个基本面,促进其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总书记讲,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是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农民收入保障机制,以保险为重点方式的农业补贴机制,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第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受益者。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但现在,有些地方一说到乡村建设,就习惯性认为是由政府出钱搞大包大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往往是“政府热、百姓冷”“政府干、农民看”,结果是事倍功半,农民也未必认可。乡村振兴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政策设计,都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注重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要切实办好农民自己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比如道路、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要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对于发展生产、房前屋后的绿化净化、室内改厕等,政府包不起、不应该包,也不能包;对于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村内塘沟清淤等村庄内部的公共事务,农民也要出工出劳或适当付费,以体现其责任。要形成农民的事由农民自己办的政策导向,更多采用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等政策,鼓励引导农民投身农村建设管理。农村建设项目规模小、经费少,不太适用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要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战略实施好,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