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黑土地保护贡献“梨树方案”——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侧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桂贵 字号:【

  “要么不做,要么做最好”。从“守着黑土不愁粮”的连年高产,到地力逐年下降的“黑土之殇”,面对黑土地保护这一历史课题,作为农业大县的吉林省四平梨树县将思考转化为行动。五年的时间,以“更高、更广、更深”三大亮点“实力圈粉”,梨树将一个单纯的学术论坛淬炼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面旗帜。8月23日,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暨“第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长春南湖宾馆开幕。如何保护黑土地,梨树再次发声。

  一份保护黑土地的智慧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连年高产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经过十余年努力,梨树县探索实施了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梨树县黑土地保护也取得丰硕成果,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近年来,梨树县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撑,从2007年起,致力于“玉米秸秆覆盖生产体系创新与应用”研究,从“科技小院”到“农大实验站”,从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到“黑土区免耕农作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100多位教授专家扎根梨树、默默坚守,找到了推进农村耕作制度改革的最佳方案,使“梨树黑土地文化”底蕴愈加厚重,脉络愈加清晰,效果愈加凸显。

  经过13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在梨树诞生,其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即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的效果。此项成果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耕作方式,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在此基础上,梨树县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与之配套的中国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种机,率先实现了“三化”,即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

  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如今梨树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占梨树县玉米耕种面积的七成以上。在研究保护性耕作的道路上,梨树从未止步。为了比较和展示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的效果,探索适合同类地区的秸秆还田措施,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打造了10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展示基地,通过更加直观的效果对比,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为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实现东北粮食主产区持续稳产、高产提供“梨树方案”。

  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

  多年来,梨树黑土地高规格论坛已然成为大家思想碰撞、观念更新的大讲堂,是一场观念与智力的思想论坛盛宴。

  本届论坛分为主论坛、参观考察和交流研讨三个阶段。在主论坛上,国内外行业精英围绕5大方面(黑土地保护和培育的工程技术体系、东北地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与科技对策、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技与社会保障体系、气候变化下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技术、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与构建),举行了16场含金量极高的学术报告。其中,8位外籍专家发表了《恢复退化土壤肥力》《可持续农业发展和黑土地健康》《可持续农业的关键》等多个主旨演讲,为中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创新性的理论、技术参考和可行性途径;8位国内专家发表了《保护利用黑土地路在何方》《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与建议》《保护性耕作的梨树实践》等多个主旨演讲,展示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中国思考”。

  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土区的推广与应用、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和土壤研究3个方面展开广泛交流。特别是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梨树县在保护性耕作领域的探索,并结合各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肯建议。

  黑土地是金色梦想,黑土地是耕耘者旋律。梨树黑土地论坛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经贸合作的重要渠道、领军人才交流互动的重要通道、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梨树对外展示推介的重要窗口,为推动四平乃至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能。今年,梨树黑土地论坛在“更高层面”上举办、在“更广范围”内开展、在“更深领域”里研究,充分体现了梨树县对黑土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