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之乡的融合发展之路——广东普宁市高埔镇产业强镇发展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广东省普宁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青梅之乡”和国内最大的青梅产销集散地。普宁市高埔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地处普宁西南部,镇域总人口7.25万人,青梅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2万吨,是全市最大青梅种植基地和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青梅示范镇。自2018年批准开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以来,高埔镇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聚力“三三四”举措,强化产业融合创新和优化升级,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青梅产业成为高埔镇最具影响力的富民产业。2018年全镇青梅特色主导产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

  坚持“三个推动”,提升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安装助推器

  规划引领推动。主动对接《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普宁市农业“一镇一品”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谋划《普宁市高埔镇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高埔镇青梅产业的整体布局、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性意见。

  资金扶持推动。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专项贷款,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贴息,切实解决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市农信社的信贷创新产品“金梅贷”,近年来已为青梅产业提供了发展资金1.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4.5亿元。

  特色优势推动。围绕把高埔打造成“全国优质青梅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青梅休闲观光示范区”和“广东省县域乡村振兴样板区”的总体定位,坚持把产业优势做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核心竞争力,使高埔青梅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影响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坚持“三个融合”,三产互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农业与加工业融合。通过“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学研模式,加强深化与省青梅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和省农科院、华农、仲恺、陈李济制药厂等单位技术合作,提升青梅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如研发青梅饮料、青梅酒、梅糖、梅粉、保健品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盐渍、凉果、果酒、饮料、熏制等5大类200多个品种,实现产品多元化和科技创新。

  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结合我市建设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力发展青梅电子商务,拓展线上营销渠道,走线上线下结合的“两条腿走路”和“O2O”立体经营道路。普宁东昱、广东殿羽田等企业先后进驻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淘宝店、厂家网等电商平台,推动产品网上交易扩大规模、提升水平,达到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效应最大化。

  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整合串联高埔镇现有的青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龙堀青梅科普示范基地和七星洞森林公园等特色资源,建设集青梅生态种植、旅游观赏、文化休闲、梅文化展示长廊于一体的青梅基地生态旅游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普宁市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以青梅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在2018年普宁市梅花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4%以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以上。

  坚持“四个加快”,优化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快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品种改良,完善园区道路、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推广青梅标准化栽培技术,产业标准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果品优质率提高10%以上,产值提高20%以上,节本增效达5%以上。加快品牌扩量增容。鼓励和引导产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普宁青梅”获得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证书。培育打造出小梅屋、真爱、绿源等10个著名商标,拥有绿色食品御烧白梅条(无核)1个,“蜂蜜味梅饼”等省名牌产品4个,“真爱梅子”等进入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入库名单。2018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普宁青梅”品牌价值为17.10亿元。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对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对有适销产品的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对小企业进行兼并,优化组合,新建扩能、拓展市场等,不断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镇现有52家青梅加工企业,被评为省农业龙头企业2家,获得QS认证企业8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殿羽田、东昱、中梅、绿源等15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青梅制品畅销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

  加快构建联结机制。成立了普宁市梅干协会、青梅科技协会和青梅专业合作社,形成抱团发展凝聚产业合力。坚持为农、贴农、惠农原则,鼓励和引导青梅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用合同订单的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协会企业均签订保底收购青梅协议,推动了自营独享向共营共享转变,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