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农家书屋的全面建成,解决了数亿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但近年来,一些书屋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图书不对路、开放不固定、借阅率不高等问题频发。今年以来,随着各地农家书屋开始探索精品化和数字化,农民群众又回来了,只是这一次有所不同——
把书屋变成咖啡馆式空间
炎炎夏日,坐在凉爽的空调房内,一边品着荷叶茶,一边读书,如此令人向往的生活,对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光明居的村民而言,再平常不过了。自从去年村里的农家书屋升级改造后,这座从里到外酷似咖啡馆的书屋就成了男女老少休闲的圣地,孩子们更是把这里当成看书、写作业的好地方。
齐贤街道妇联主席陈晓萍兼任光明居书屋的管理员,她2005年就到村里工作,亲眼见证了书屋从一间十几平方米、几十本书的小阅览室一步步发展到今天100多平方米、有8000多册书的图书馆。“我们光明居家家住别墅,要是书屋还是原来的样子,那肯定没人来了。农家书屋就是要让人觉得来了是享受,大家才愿意来。”陈晓萍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电脑,给记者展示今年1月至6月的图书借阅情况,共计借阅612人次,其中少儿借阅227人次。“孩子来书屋的特别多,所以我们配备了2000多册少儿图书。”
自今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以来,各地精品化农家书屋数量陡增,一些示范农家书屋的读者到达率和图书借阅率成倍提升。
浙江省乐清市白石百姓书屋今年1月刚刚建成,除1月份为调整过渡期,2月至5月共计接待读者1821人次、图书外借6421册次,月均借阅455读者人次和1605图书册次,两项数据均是去年同期的6.5倍。书屋管理员卢永利说,以前的书屋位于街道办公室的二楼,又小又旧,农家书屋的牌子挂在很高的地方,不仔细看都注意不到。那个时候,经常一个星期都没有读者。而现在的书屋位于乐清市白石街道最繁华的地段,周围居民很多,每天从早到晚,书屋人流不断。
卢永利说,现在的书屋所在地本来是白石街道的一处房产,每年租金近40万元,但为了打造精品书屋,街道放弃了这笔收入,还投入大笔资金重新装修。整个书屋色调以白色和淡黄色为主,灯光柔和,座椅舒适,茶水免费,空调开放,“比咖啡馆一点也不差”。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达11.6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现在的1.72册。但是,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之初农村的情况到今天已发生巨大变化,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冲击以及书屋图书更新慢、不对口味、开放不及时等问题导致不少农家书屋读者稀少,成了摆设。
“农家书屋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选址、服务、环境上下功夫,离群众再近点儿,服务再贴心点儿,环境再好点儿,读者才爱来。”乐清市图书馆馆长苏维锋说,通过改造升级,现在的示范性农家书屋的硬件和服务已达到了城市图书馆的水平,由于和市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书屋图书从每年更新一次变成每月更新一次,品种、质量大幅上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馆长陈关根说,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抓得很紧,儿童借阅量占区图书馆借阅量的50%以上。数据显示,2019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中少儿类图书占比达到41%,连续多年成为第一大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卢春中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农家书屋建在农村,要努力成为农村青少年最喜欢的书房。”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
把书屋建在村里,离农民群众更近了,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打通最后一公里”。但是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向农村扩展,“仅仅‘打通最后一公里’已经不行了,必须‘打通最后一米’。”中文在线教育集团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王永和说。
王永和与同事们开发的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在河南、安徽等省安装了数千台,群众只要在设备一百米的范围内就可以用手机免费下载图书、影视资源。“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怕农民不会输入网址,所以设计成只要连上局域网的WiFi,就自动推送。”王永和说。
河南省焦作市龙源湖社区是河南省首批安装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的,今年71岁的社区葫芦丝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芦友和说,自从有了数字农家书屋,自己看新闻、听音乐就方便多了,“上面啥都有,我天天用它听歌”。河南省现在超过64万农民通过数字化农家书屋看书、听戏、阅报,最受欢迎的是豫剧,点击量位居所有内容之首。不少农民用手机下载戏曲节目,一边干活一边听。
与实体农家书屋相比,数字化农家书屋的资源是海量的。河南安装的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可提供10万册电子书、2000个听书品种、3000种期刊、50万分钟视频,此外还集成了“百姓文化云”“戏曲网”“武术网”以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10报2刊4网站等媒体资源,大大拓展农民的选择面。
在只有纸质图书、只能靠手工登记借阅的时候,主管部门对于书屋的实际运行状态是难以掌握的,数字化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中文在线教育集团,一张巨大的屏幕实时显示河南4900多家数字农家书屋的开放、借阅情况,总访问量、总用户数、今日用户数、图书借阅排行等数字不断闪烁变动。就连农民的手机型号也会实时显示,华为占约68%,iPhone只占1.9%。
王永和说,这套数字农家书屋大数据平台使主管部门对于书屋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可管可控。他说:“纸质书很难获得反馈,而电子书谁点击了、谁下载了,后台是实时显示的。”
截至今年7月初,河南全省数字农家书屋用户达64.23万人,其中活跃用户超过30万人,30天活跃用户超过13万人。最受农民欢迎的内容前5位分别是相声、传记、曲艺、小说和理财。“这些情况,我们以前是不了解的。在上了数字农家书屋后才发现农民的需求和我们原先想的不一样,农民更偏爱本地化的内容,更喜欢娱乐而不是农业技术。”王永和说。
和城市居民一样,手机正在成为农民的“新宠”。据江苏省委宣传部近期在农村蹲点调查时统计的800份问卷,其中240份反映看手机、171份反映看电视,显示手机已超越电视成为农民群众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载体,手机上短小浅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阅读内容更受农民欢迎。
“农民也到手机上看书了,所以农家书屋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深化服务的必经之路。”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副局长董伊薇说,“人在哪儿,书屋就要建在哪儿。”
浙江省湖州市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创设了乡村阅读数字空间,让数字阅读资源进村入户。南浔区农家书屋试点推广“浔礼e家”设备平台,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书吧”等7大栏目,实现了互动屏、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四屏联动。“让传统的农家书屋变身为信息化、时尚化的立体式书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湖州市委宣传部长范庆瑜说。
不少农家书屋分布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每次更新图书都要费尽周折,有时物流成本甚至超过书价。以四川为例,全省4.6万多个农家书屋有一半分布在乌蒙、秦巴、大小凉山和高原藏区。数字化不但大幅降低送书下乡的成本,而且图书内容的更新更快更及时。新华文轩在四川农村试点安装了“乡阅24小时”智能书店,2年来农民读者在线阅读电子书的次数达66400次,下载电子书7380次,购买纸质书532册。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技术手段和“两微一端”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已达12.5万家,比2017年底增加4.8万家。
书放在哪里并不重要
不用政府一分钱却把农家书屋办得读者盈门、红红火火,这是可能的吗?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邱庄村,一所名叫“一鸣书居”的书屋就做到了。
一鸣书居是河南首家“民宿+书屋”,一楼是农家书屋,二三楼是对外营业的民宿。“用民宿挣钱养活书屋,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具备造血功能,才能使公益事业长久地经营下去。”书屋负责人黄普磊说。
2017年,在郑州经商的黄普磊投资100万元在邱庄村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三层小楼开办民宿,当时就准备在民宿内开设一家书吧。在得知村里农家书屋长期乏人问津的情况后,黄普磊主动提出把书屋搬到民宿里。他说:“农家书屋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提供一个非常美非常舒服的环境,只有高颜值,吸引人,人家才愿来。”
一鸣书居装修的精致程度和卫生水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24小时空调开放、热水免费、看书免费,茶水的清香伴着背景音乐在室内轻轻回荡。
记者来到书屋时,七八个孩子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埋头读书。六年级小学生吴柳锦住在3公里外的宋堡村,每周她都会骑自行车来书屋两次。而上二年级的黄宗瑞来书屋的目的就很单纯,“家里太热,这里凉快。”自从放暑假以来,黄宗睿每天都来书屋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书架上找喜欢的书看。
一鸣书居给每个小读者准备了一个写有自己姓名的水杯,黄普磊说:“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勤洗手、不大声喧哗,这些现代文明礼仪,一点一滴地灌输下去,等孩子们长大了,一定不一样。”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孩子,村里的妇女也学着城里人来书屋看书喝咖啡。
许多旅客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最多的是“看到孩子们在书屋里读书,很感动”。一鸣书居规定如果住客能为孩子们讲一堂课,就免一天的住宿费,但很多住客在讲完课后却拒绝免费,他们说:“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河南省宣传部版权和印刷发行处调研员侯宏伟认为,一鸣书居开创了引入社会力量办农家书屋的新模式,具备推广的价值。黄普磊也认为,现在在城市里工作的乡村能人很多,他们中一些有情怀的成功者希望回报家乡,完全可以把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利用起来,按照一鸣书居的模式建起农家书屋。“他们建房子,我们输出设计和管理。”现在一鸣书居模式已经推广到兰考、濮阳等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