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路上的“领头雁”——记山西原平市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建晋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硬化晒粮台,像一面镜子,聚焦了原平市解村乡圪妥村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业故事。晾晒场上,七、八位农民手挥塑制大板锹忙碌着,或将葵花盘儿不断喂入脱粒机的“大口”,或将淘汰出的碎葵片儿装入车内运走,背后是一排排新建的房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边和大伙忙碌着边说:“这是我们合作社去年新建的创业基地,包括办公与培训场所……”他就是原平市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建晋,一位回乡创业的80后小伙。

  从小土生土长的他,亲身感受了父辈们在农村生活生产中的艰辛与不易。父辈们常常对他说,一定要勤奋读书,走出这贫瘠的小山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是父辈对他最大的希冀。于是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远走高飞才能脱贫致富的想法。

  大专毕业后,他当过记者、做过生意、搞过工程……刘建晋在成长,他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但他却越来越依恋和思念家乡的故土,他意识到要做的不应该是逃离那块生他养他的热土,反之,要用这些年的所学所知去改变和建设家乡。让家乡变美、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成为他最大的责任和心愿。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逐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下,刘建晋返回家乡,于2010年成立了山西省原平市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个小组成员组成,以玉米种植为主。但单一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模式使合作社成员收入与普通农户无异。特别是4年后,面对玉米市场价格滑坡、种地效益甚微的严峻考验,合作社运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刘建晋开始千方百计寻找种植增效的突破口,他们试种过谷子,效益不够乐观;试过白萝卜制种,收入尚可,但面积大了侍弄不过来。前行的道路必定充满荆棘与坎坷,刘建晋没有气馁。2015年,他参加了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他坚持每天听课,认真做笔记,并充分利用职业农民教育这个平台,与多名专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培训让他彻底转变了发展观念,他得到了三点启示:一是不能盲目生产,必须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生产结构、通过市场分析做生产决策;二是要运用良种、良法和大力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要通过对农户提供种子、收购和栽培技术全程指导的方式扩大规模,带动农民发展规模经营增加收益。

  培训结束后,刘建晋瞄准了老师介绍的油料作物——向日葵种植,他先后三次带领合作社成员多次到邻县及内蒙古等地参观,选中了特种食葵SH363,并跟内蒙古三瑞农科总公司达成了引种推广的协议。他自己以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价,集中规划两大片共150亩,带头试种。同时,请教食葵种植技术人员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印发千余份食葵种植技术资料,用几个月时间广泛动员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2016年,他不仅在本乡种了1000亩,还在苏龙口等六七个乡镇推广了2000亩。他将课堂所学到的农业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2016年,合作社的入社农户达到了110户,注册资金421万元,经营耕地3000余亩。

  把自己“绑”在七乡镇农民3000亩食葵种植“战车”上的刘建晋,投资12万余元,买回食葵专用播种机、脱粒机、大型筛选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种植区农民的技术服务上。刘建晋说:“技术是关键,只有采用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措施才能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从6月份机播技术环节,到葵花长到40公分时的培土管理,到蕾期的施肥浇水,到授粉期的操作,以及吸引蜂群配合授粉,再到收获时的插盘晾晒,防止脱皮,每一步他都要开上自己的小车带上几个技术员四处奔波,现场指导。半年下来,那一片片漫山遍野金灿灿的食葵大田,成为当地诱人的风景线,也是对他辛勤创业的最佳回报。

  2015年以来,刘建晋投资建设的2000平方米大晒台和300平方米学习培训场所,成为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食葵产业发展的创业基地。2018年11月进入食葵收打收购季节,只见这里车来车往,机声隆隆,脱粒筛选,葵籽满场,又化作食葵标袋成墙的丰收景象。尽管头年试种,仍取得喜人的收获。大部分种植户亩均产量达380~400斤以上,最高的达到500斤,最低的也有350多斤。按最低收购价4元计算,平均每亩产值1600多元,除去投入的种子、肥料和灌溉费用,纯收入1200多元,比种植玉米增收3倍左右。

  种植食葵的成果还不是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部,这两年,刘建晋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社里15户农民投资的农机队,发展到5台大型拖拉机,4台精量播种机,3台玉米收割机和机耕、旋耕、运输、整秆还田等各种农机具,年年在全乡农机化作业上大显身手。2018年全市机械化整秆还田作业中,又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机耕队,高质量超额完成了解村乡和大牛店镇2万亩任务。

  刘建晋觉得如果每个社员都能掌握先进种植技术,能够摸准市场的脉搏,那么他们也就都成长为真正的职业农民,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大家庭致富小康梦定会早日实现。为拓宽经营渠道,2016年春季伊始,刘建晋组织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市场,探索引进新型种植项目。在今年干旱无雨的严峻形势下,合作社种植的500余亩丘陵旱地谷子,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往年种植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同时,合作社年初引进的白萝卜籽、小粒黄也喜获丰收,与其他同值地块相比,显著增收增效超过30%。他还带领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开辟了蔬菜新品种种植试验模块30个,探索实践蔬菜新品种在本地气候环境下的生存成长状态,为合作社农户的大面积种植提供成熟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合作社还积极探索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猪-沼-蔬菜”的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养猪产生的污水、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变废为宝,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为各种农业种植项目提供了生产资料。

  刘建晋这样的青年农场主以实际行动践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突破地块零散、不能连片耕作的弊端,实现种植规模化、资源集约化、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提高每亩单产产值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2016年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农机服务、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全年累计销售收入突破570万元,实现利润60余万元,直接带动200余户村民受益,增产增效,家庭人均增收4300元。间接拉动周边1000余农户迈上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刘建晋秉着一份赤子游归的心情,在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道路上奋进,“与全体社员共谋发展大计,做新时代的新农人”,这就是他——一位高素质农民的中国梦。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