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如何提高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问题,我利用假日期间回山东探亲的机会,到潍坊高密市胶河东岸的冯家庄村农家书屋进行了走访调研。50平方米的书屋里,一排排图书和音像制品分类陈列、干净整洁,一幅幅剪纸和绘画五颜六色、童趣盎然,一件件手工作品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墙上挂着红灯笼、门窗贴满对联福字,在过年氛围的烘托下,书香的味道更加浓郁。书屋里,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11名大学生志愿者,正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阅读服务安排,教孩子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期间穿插的各种兴趣游戏、武术课和橡皮泥塑,引得大家欢歌笑语、掌声不断。书声琅琅的冯家庄村农家书屋已成为胶河岸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选准地、找对人
书屋布局有窍门
和全国大多数农家书屋一样,2008年潍坊高密市冯家庄村农家书屋建在了村委会,由村妇女主任兼职管理,村民到书屋看书不大方便,农家书屋一度显得较为冷清。2013年,该村小学教师李济远、单美华夫妇也打算建一家让孩子们假期、课后读书学习的书院,于是农家书屋从村委会搬到了李济远、单美华夫妇家中。夫妻二人腾出主屋用作借书场地,主动当起了管理员,还把隔壁老叔家的一间房改建成学习室,自费添置了空调和桌椅设备,并给农家书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宝德书院”,寓意“人间至宝是有德”。由于农家书屋位置靠近街道,人流量大,加上李济远、单美华夫妇精心管理,书屋真是变了模样,村民茶余饭后都愿到书屋来看看书、歇歇脚,孩子们放学后也纷纷来书屋读书做作业,俨然成了孩子们的“四点半”课堂。
选准书、搞活动
书屋萦绕朗读声
目前冯家庄村农家书屋图书拥有量已达1.8万册、音像制品100多套、报刊6种,其中少儿类图书占比超过了50%,吸引了附近乡村80多名孩子、500多名村民前来借书看书。据了解,在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方面,当地可没少动脑筋。冯家庄村经济结构主要为农业种植养殖、皮件加工和劳保用品三大类。高密市文广新局结合村里特点,根据村民需求,相应地增配了上述种类图书,适合了老百姓的需求,大家自然来得勤了。图书配齐了,如何让书屋活起来?在潍坊市新闻出版、团市委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李济远、单美华夫妇开动脑筋,利用节假日开设国学文化讲堂,请来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和文化热心人,教孩子们诵经典、练书法,弹古筝、学跳舞,讲科普、做手工。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小姑娘李雪梅说:“单美华阿姨教我读了励志诗《世界很小又很大》后,我重拾了学习的信心。我一定好好读书,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去年春节,他们还和青岛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一起,举办了“小年夜村晚”,展示了阅读带来的文明乡风。潍坊高密有四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和茂腔,其中剪纸深受孩子们喜爱。80岁高龄的退休干部郭文政老人,自愿来到书屋教孩子们学习剪纸艺术,并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元素融入剪纸图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红色老人”,不少家长也喜欢上了剪纸艺术,农家书屋的人气再一次高涨起来。
数字化、资源齐
读书看报更便利
冯家庄村村民单宝林今年40多岁,做猪肉熟食加工生意,经常送女儿单兰羲来书屋读书学习。女儿是2018年书屋的借阅小冠军,但他自己却很少翻书看报。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一度让村民们谈猪色变。为了掌握病猪肉鉴别知识,平时不咋看书的单宝林也钻进书屋查找起相关书籍来,但始终也没找到。单美华建议他找找电子书。单宝林试着用手机去扫二维码,进入数字阅读界面搜索,相关的视频立即呈现出来,忠厚朴实的单宝林边看视频边笑着说:“这数字阅读平台还真不赖。”打那以后,单宝林也成了书屋里最爱看书的人。据了解,潍坊市推出的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管理平台兼具电子阅读与智能管理功能,内含有声读物、视频和电子图书等资源20516个,可支持电视、显示器、投影和手机等大小屏同时收看。数字化阅读管理平台运行2年来,阅读数量已达396人次。李济远说:“书屋图书的借阅量一年达到了1900册,人工登记费时费力。通过数字化阅读管理平台扫一下就行,太方便了。”
求变革、提效能
长效机制最管用
变“定人”为“选人”,让农家书屋真正管好用活。冯家庄村农家书屋从当初的不温不火到如今的红红火火,关键因素在人。村里最初指定村干部兼职管理书屋,由于村务繁忙、缺乏管理技能,只能保证不丢书,在农民不爱读书的情况下,关门挂锁在所难免。李济远、单美华夫妇作为乡村教师,扬耕读之风,尚育人之德,存爱屋之心,有管理之力,正是因为一大批像他们这样的文化“新乡贤”的热情参与,农家书屋才能真正管好。李济远、单美华夫妇把孩子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走进书屋;邀请大学生等志愿者前来帮忙,为书屋引来了人流、增添了活力。只要选对管理人员、用好志愿团队、找准阅读对象,书屋就能真正管好用活。
变“纸媒”为“融媒”,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冯家庄村民说,大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照顾一家老小,很难有大段时间到书屋来。如今在农村,智能手机也基本普及了。应该多给老百姓推送一些数字阅读产品,既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也能足不出户在线阅读。可见,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应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加载数字阅读内容,并有效运用市场手段引导数字出版单位和通信运营商研发适用于农民群众阅读的数字文化产品。
变“配菜”为“点菜”,让农民群众成为选书的主角。潍坊市在部分乡镇试点推行了“农民买书政府买单”模式,农民可先行购买图书并到农家书屋登记上架,凭购书发票进行报销,村民非常欢迎。可见,农家书屋图书要想适合农民口味,就要让农民成为选书的主角。要大力探索“百姓点单”选书模式,鼓励农民群众从新华书店、书展书城、网上平台等线上线下渠道选书买书。
变“独唱”为“合唱”,建立农家书屋长效发展机制。我给冯家庄村农家书屋算了一笔账:每年财政安排配书经费为2000元,按照每本30元计算,每年配送70本图书,很难满足全村1200名老百姓的阅读需求,李济远、单美华夫妇每月还自费1000多元购买新书;书屋的运行维护经费如水电费、活动费用等每月也得200多元。算下来,武装好一个书屋每年至少也要1万元。完全靠国家财政来解决,显然不太现实。因此,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第三方参与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资源,推动共建共享。
(作者单位:中宣部印刷发行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