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融合 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字号:【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信息化进程一般可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住建部先后确定3批智慧城市试点(含专项试点),包括277个城市(区、县、镇)、13个扩大范围试点、41个专项试点。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各地城市争先瞄准智能化、智慧化的情况下,乡村数字化、网络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2018、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任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虽然近年来农村信息化推进速度很快,但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很大。截止2018年末,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的40.42%,户籍人口占全国的56.63%,但农村宽带用户仅占全国的28.8%。截至2018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仅占全国的26.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2.7%,农村地区虽然提升很快,但也只有36.5%,比城镇地区低36.2个百分点。

  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应该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化”融合、协同推进。按部就班地推进只能会造成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当前,为尽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国家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同时,也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措施,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步伐。

  一是突出乡村特色。智慧乡村建设一定要从乡情出发,充分考虑乡村的特点和需求,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实现“智慧”与“特色”有机融合,而不能照搬照抄智慧城市的做法。要从思想上打破目前某些地区存在的把智慧乡村单纯作为智慧城市的延伸或者附属,并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误区。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策性保险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智慧乡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农庄、农村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和智慧治理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同时,要研究制定支持智慧乡村建设的用地、用水、用电政策。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主探索。如上海市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北京市平谷区西柏店村“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广州智慧乡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山东移动“智慧乡村”项目、湖北省鄂州市胡桥村“智慧乡村”项目、安徽“智慧云村”物联网项目、重庆有线和腾讯公司合作建设的智慧乡村等。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选择一批具有条件和积极性的不同类型村庄,分期分批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大企业与地方合作,探索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智慧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降低企业的参与风险。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将智慧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列入国家研发和科技支撑计划,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发展阶段和乡村特点出发,编制智慧乡村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六是加强人才建设。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人才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方面,要鼓励人才下乡、“城归”回乡、民工返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参与智慧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针对村领导、村信息员、村民、镇村企业、农合组织等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能培训,并将这些培训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