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始终把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来抓,立足农村实际,强化政治引领,大力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把党支部工作融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和集体增收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什么要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乡村振兴带来许多问题和挑战。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烟台市整体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2018年,全市6430个村(居)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1458个,占22.7%。同时,集体经济收入大多依赖物业租赁、资源发包等途径,增收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
村党支部影响力较低。部分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存有“守摊子”“等靠要”思想,干事创业劲头不足,在发展经济上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的虽有发展积极性,但缺思路、少办法、没平台;有的农村经济组织与党组织“争影响”,通过经济手段把群众联结起来,群众“跟着协会跑、不听支部话”的现象时有发生。
群众的集体意识淡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弱化了群众对集体的依赖,淡化了群众的集体意识。一些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对集体建设、公家事务不闻不问,甚至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为集体发展献计出力。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烟台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万多家,能够规范运转的仅占1/3。有的合作社仅由几个发起人组成而少有群众参与,上级的优惠扶持政策被少数人独享;有的合作社组织松散、运行不稳,甚至空壳空转,群众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资本下乡风险防控不够。资本下乡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随之显现:有的“跑马圈地”,垄断农村资源,一些耕地出现“非农化”倾向;有的“与民争利”,挖空心思获取各种涉农补助和项目扶持资金。许多事实证明,资本下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富裕和集体增收问题,农民只能获得土地流转基本金和务工收入,而不能参与项目发展“分红”,不能得到最大实惠,村集体收入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为破解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合作社联结群众、发展产业的优势,强化党支部政治引领功能,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发动党员,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努力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
“五个坚持”促进合作社蓬勃发展
坚持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确保发展路径可复制可推广。指导基层实践探路,认真调研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确定145个村开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试点,指导各村党支部立足区位、资源、产业实际和发展基础,探索出劳动力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组建起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着群众一起整梯田、建塘坝、上项目、闯市场,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激发。莱州市夏邱镇东草村党支部在试点过程中首先想方设法统一党员思想,成立了福泽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全村222名村民全部入社,流转15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2018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3万元,村民人均增收700元。加强顶层设计引路,在基层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在全市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并筛选确定试点成效明显的100个村开展示范行动,在全市树起标杆和样板。整合财政、农业等部门力量全方位支持,市级财政向示范村专项列支1000万元,县级财政再配套2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分2期组织100名示范村党支部书记赴浙江大学举办专题研修班,开阔视野、学赶先进。目前,100个示范村入社社员达到2.8万人,新增集体收入8200万元,示范带动560个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星火燎原之势。
坚持支部引领与群众主体相统一,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坚持以支部为核心,由村党支部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组织群众以土地、基础设施、劳动力等入股,有效把群众组织起来、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县乡两级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情况,作为检验党支部战斗力的试金石,采取定期调度、现场观摩、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村庄走好这条路。对合作社承接的惠农政策,要求从党支部的渠道惠及群众,真正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组织镇村干部走家入户,帮助群众细算入社前后收入对比账,以组织的名义引导群众打消顾虑,坚定入社发展信心;最大程度保证群众在合作社的话语权,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合作社建章立制、理事选举、管理运营全过程,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长岛县北长山乡北城村党支部每年年初和年底,向全村党员、村民代表报告合作社预决算,乡财政经管站定期对合作社资金往来明细进行审计检查,对日常资金往来凭证监督把关,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坚持群众致富与集体增收相统一,建立起经济利益共同体。对群众来说,既有土地流转保底收入、合作社收益分红,又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获酬,或是摆脱土地束缚进行再就业、再创业,不仅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保障,而且实现了多渠道、多门路增收致富。同时,党支部还充分吸收残疾人、贫困户、老龄人口等入社,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栖霞市松山街道汉桥村组织全村30户贫困户将2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接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合作社取得收益后贫困户享受20%分红,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贫问题。对集体来说,一方面,通过盘活现有集体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形成长期收益、持续发展的稳步增收模式;另一方面,将通过成方连片改造多出的土地变作村集体产权,折算成集体股份入股合作社,按股分红。福山区门楼镇南庄村党支部带领党员上山开辟60亩荒地,栽种2000多棵大樱桃,迈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又流转群众土地300多亩,种植樱桃、苹果、桑葚等经济作物,2018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栖霞市杨础镇丁家寨村通过平整流转土地增加村集体耕地50亩,按照丰产期亩产8000斤苹果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逾百万元。
坚持产业升级和家庭经济相统一,多措并举带活农村经济。着眼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整合起来,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弥补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的弊端,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被誉为“苹果之都”的栖霞市,近年来面临着苹果树龄老化、品种落后、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危机,自2017年开始,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机遇,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在179个村建立起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互惠共赢的利益合作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品种改良、技术管理、产品销售、品牌营销等“一揽子”问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苹果革命”。目前,已改造托管老残苹果园3.1万亩,三年后将改造提升果园30万亩。保守估计,这179个村在新改造果园进入盛果期后,村均集体收入每年至少可达50万元。围绕带动家庭经济增收,积极引导合作社在提供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上下功夫,帮助群众改良种植品种、掌握现代技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龙口市石良镇尹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吸引全村葡萄种植户加入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新品种,实行提供良种、种植技术、管理模式、生产标准、收购成品、对外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管理,带动果价大幅提升,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
坚持规范发展与风险控制相统一,着力促进合作社良性发展。精心指导选项目,从农业、科技等部门抽调专业人才组成“顾问团”,帮助合作社筛选确定潜力大、附加值高、示范效应好的集体增收项目。安排包村部门、第一书记、县乡领导包帮联系合作社,合力指导项目发展。福山区高疃镇上疋山夼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顾问团”的精心指导下,依托包村部门扶持资金建设了11个樱桃大棚,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4万元。建章立制促规范,整合市县农业部门力量,参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议事、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社务公开等制度,明确村集体与合作社利润收益分配办法,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从严把关降风险,乡镇党委负责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对确定的增收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合作社签订经济合同以及1万元以上的重大支出等,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市委组织部与青岛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建立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烟台分院,邀请专家教授经常到村现场教学指导,为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合作社激活村庄发展动力
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有效将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合作社的抱团发展、群众的能动性等要素融合在一起,优势叠加互补,形成聚合裂变效应,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村党支部在领办合作社具体实践中赢得群众威信。村党支部把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作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中展示作为,找到了干事创业的价值所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脱贫攻坚的推动者、致富增收的引领者。通过领办合作社,党支部与群众建立起利益联结纽带,双方利益紧紧扭在一起,党支部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对村集体有了依赖。许多村党支部书记说,自从领办了合作社真正找到了“当家人”“领头羊”的感觉,这是他们自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没有体验到的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在群众中也有了威信和话语权。
探索出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共赢之路。这一模式改变了村集体将资源、资产简单发包租赁的低层次、低效益发展模式,改变了群众单打独斗、个体营销的分割型致富模式,把分散的土地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有效将村集体资产激活增值,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群众收入。同时,通过股份合作,有效将社会资本、农户、村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既给下乡资本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最大程度地规避了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栖霞市蛇窝泊镇东院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吸收140户果农以土地入股,建设了260亩有机苹果示范园和50亩苗木基地,2018年社员每亩分红6000元,村集体收入92万元,社员长期务工年均收入4万元。
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群众力量。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使集体收益、发展前景与群众分红收入直接相关。过去“各扫门前雪”的群众开始关注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着想出力,从“一盘散沙”握成了“一个拳头”。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是一个缺人、缺钱、缺资源的偏远山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创新实行“工票”制度,对参加合作社集体劳动的,按照男劳力120元/天、女劳力80元/天的标准发给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一股“创业股”,工票可用于在合作社购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激发,不到7个月的时间,仅靠留在村里的30多个劳动力,硬是在荒山中开辟出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山路,在山顶上建起2座大型蓄水池,村庄落后面貌彻底改变。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感叹:“老百姓还是那些老百姓,但组织起来后就大不一样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力量真是难以想象!”
搭建起乡土人才的用武平台。合作社的遍地开花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等问题。栖霞市将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作为吸引青年人才回流农村的平台,在全国招募从事果园管理工作的优秀青年,为产业园内的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招募的39名项目经理5年内每人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5年后年薪不低于10万元、8~10年内年薪将达到30万元。莱州市郭家店镇小草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发展苗木培育种植,打造“多彩郭家店、康乐小草沟”旅游品牌,培养出农民高级技师15名、技师26名、助理技师及技术人员41名,90%的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120余人在合作社就业,村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活力。
工作启示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增收致富的问题,也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背景下,在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组织力的重要途径。
建强班子是根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书记,要懂经济、懂政策、会经营、会管理。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从好人中选能人,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结合村“两委”换届,确定了政治素质、发展能力、服务水平、品行作风“四个过硬”的“两委”成员候选人正面清单和党组织成员“十五个不得”、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十五个不宜”的负面清单,全面推行自荐参选办法,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审查”,切实把那些讲政治、敢担当、能带富、会服务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市里每年举办村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组织示范村党支部书记赴浙江大学等高校举办发展集体经济专题研修班,开阔视野、学赶先进,村书记普遍表示受到震撼、鼓舞干劲。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是基础。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群众,强村富民的主体也是群众。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要把做好群众工作、调动群众入社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观摩学习、走访动员、资金保底等形式,帮助群众细算对比账、长远账,坚定入社信心。莱阳市沐浴店镇西石河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初,群众担心土地交给集体后收益没保障,入社积极性不高,村党支部利用千方百计流转来的60亩土地,与龙大公司合作种植土豆,当年就收益了10万元,群众看到希望,主动找党支部入股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270多亩,全村92%的群众从“村民”变“股民”。
因地制宜是关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合作社发展之势势不可挡,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抓住了因地制宜这个重点。各村党支部从本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普遍找到了适合本村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路子。目前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产品深加工、服务指导、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探索出了独立经营、村企合作、对外承包、统购包销等多种形式,既丰富了合作社发展形式,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政策扶持是保障。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经营,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始,烟台市就把财政、农业、供销、商务等部门的政策打包出台、精准投向基层。市供销社制定专门方案,要求县级供销社依托为农服务中心为合作社提供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水肥一体化服务等8项“定制”服务,依托社属企业与合作社确定“联姻”发展项目;市商务局从流通环节入手,探索搭建全方位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构建农超无缝对接营销网络,为合作社产品销售提供支持等。通过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充分释放了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领带动了更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