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区 以示范区为载体 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詹慧龙 穆兰芳 字号:【

  通过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强化能力建设与政策扶持,围绕建设“园区化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走出一条高效现代农业的吴江实践之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三角中心腹地,是江苏省的“南大门”,辖7个镇(开发区)及4个街道、320个村(社区),耕地面积34.85万亩,常住人口130.39万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吴江”,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多年来,吴江区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区)前十名,现代农业建设也取得骄人成绩,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呈现出稻香鱼肥、村美民富的喜人景象。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6.8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87万吨,农业总产值77.41亿元。

  近年来,吴江区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需求,围绕建设“园区化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这一主题,立足实际,在发展空间、产业体系、经营主体、装备水平、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等方面挖掘新潜力、开辟新途径、寻求新突破,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2017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结果,苏州市吴江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86.87分,在全国281个示范区中位居第二。

  主要做法与进展

  着力提升物质装备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区完成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2.9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3579.76万元,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投入资金1322万元,开展“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蔬菜设施基地面积214亩;持续投入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29.06万亩,占耕地面积83.39%。二是进一步强化农业机械装备。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吴政办﹝2018﹞106号)。2018年全区新增各类农机具149台(套),农机保有量进一步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60%,农机专业化服务率达86.5%,名列全省前茅,是全省首批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示范无人机械作业,在同里园区召开无人插秧机、飞防植保无人机作业等现场演示会,全区生产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等50多人到现场观摩。

  持续强化能力建设。一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服务队伍,通过公开招聘吸纳优秀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463人,占95.46%。二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018年举办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期,培训1061人次,新认定职业农民211名。三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信息覆盖率100%;建成益农信息社中心站1家、村级站110家,实现涉农面积较大行政村全覆盖;农户计算机拥有率106台/百户;积极发挥“12316”农业一线通和“农情万家”等咨询服务平台作用,年推送农业政策和技术服务类信息超万条,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热线100%覆盖。

  努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一是促进管理规范化。健全管理机构,区政府组建正科职的吴江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建设发展的规划、管理和日常事务。实行公司化运作,园区管理办公室下设苏州同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建立协商制度,由区政府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确保形成合力,协调推进。强化职责分工,区镇村多方协调,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园区管理部门设置、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断增强园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推动经营规模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将水稻田生态补偿标准提高到570元/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区累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4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1.4万亩,比重达90.1%。积极推进畜禽污染专项整治,控制禁限养区畜禽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化规模化健康养殖,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1.34%。大力开展“三网”整治拆除和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实施生态养殖补偿政策,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全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面积达24.54万亩,比重达78.2%。2018年在省内率先成立11家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户10万余户。三是强化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以区为中心、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实现园艺作物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积极开展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省级认定绿色食品产量1.05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25万吨,“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6.97%。四是推进产业园区化。以园区建设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实施“一镇一园”工程,建成“一核七片”八大农业园区。2018年,根据省级示范园创建工作要求,全区农业园区建设投入近1.83亿元,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3万亩,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总面积达16.95万亩,农业园区化率达30.3%。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28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质量列苏州各市区之首。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43.3亿元,农产品出口达7213万美元,产业化水平苏州领先,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为3.08:1。五是鼓励生产组织化。现有从事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4225户,其中专业大户3841个,家庭农场65家,专业合作社319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达15.36万户,比重达99.76%。六是引导服务社会化。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生产的专业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7%。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制定并完善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产业基金扶持政策,同时,认真落实各级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全年农林水务支出达15.9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61%。二是扩大金融支持。大力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近两年新增大闸蟹气温指数、莲藕、露地葡萄、露地梨、露地西瓜、生猪保险、池塘养殖气象指数和农事无忧,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29个,基本实现生产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农业保险深度达0.40%,保费收入1848.61万元;金融及信贷农业投入基本稳定,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0.76元。

  稳定生产促增收。一是抓好生产保供应。优化提升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空间,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2018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0.80万亩,总产量16.8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强化监管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监督抽查、检打联动机制,全年抽检农产品1500余批次、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数量29638批次,合格率达99.9%。三是完善政策保增收。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因地制宜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通过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达32194元,同比增长8.2%。

  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一是保护耕地。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五不准”,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工作。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实行“三优三保”(通过优化农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权益)拆旧复垦等,耕地保有率达100%。二是节约用水。积极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田间基础工程,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6。三是节能减排。推广应用新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机电排灌面积23235.54公顷,农用柴油0.51万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0.75万吨,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8.93万元/吨标准煤。四是提高效率。2018年,吴江区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27406.63元。

  吴江的实践表明,在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同样可以立足于稳定“米袋子”和“菜篮子”有效供给,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和抓手,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社会和居民生活现代化。

  下一步发展方向

  着力保护农业发展空间。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等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面积底线,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特别是要有效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与保护工作。对于必须转作他用的耕地,要提高转用门槛和补偿标准,完善增值分享、入股分红、合作开发等多种土地利用与开发政策,形成对农民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

  有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和农机现代化工程,依靠科技装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激活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产业融合水平与融合效率。加强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强化品质品牌建设,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健全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引导农业企业实施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战略重组、做精做强。发挥家庭农场促进作用,通过加大贷款融资、职业培训、信息化服务、农业保险等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以及仓储、机库等配套设施用地难,着力培育一批粮油种植型、生态高效农业型家庭农场。发挥职业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青壮年农民在现代农业领域创新创业,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拓宽扶持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生态补偿,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更新机械装备、发展数字农业、推行生态种养。同时,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建立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布局,探索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农业园区结构合理、有机互动的园区梯队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