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农民宅改”——安徽金寨县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王翔 魏龙飞 汪洋 字号:【

  森林覆盖率75%,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的安徽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这也是一片备受关注的土地,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这还是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丰富,有5A景区1个、4A景区6个;这更是一片亟待发展的土地,作为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2015年3月,金寨县作为全国15个试点县(区)之一开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作为此次“三块地改革”中的重要一项,宅基地改革的试点,主要是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有偿使用、农民自愿有偿退出、转让等方式,进一步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作用。

  在金寨县委副书记、县长汪冬看来,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金寨面临的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是贫困农民的住房保障。因此,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为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安全便利的居住条件。

  金寨县辖23个乡镇,220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作为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老百姓居住分散、偏僻、安全隐患多、生活不便。上个世纪50年代,为治理淮河水患,国家在金寨境内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粮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库区十万移民只能退守到半山腰。在半山区半丘陵的山坳里,许多村民的房子背山切坡而建,既生活不便又存在风险。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庄缺少规划,管理粗放,导致土地的大量浪费和闲置。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产”,让宅基地变成农民“钱袋子”?

  政策多方支持,让农户从半山腰搬下来

  既然是“试点”,就要甩开膀子“试”、撸起袖子干,但又要稳住神、把好方向,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在一些地方看来,移民政策还不够优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杯水车薪、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还有缺口。“每项政策都是零星分散的一根手指,我们通过与宅基地改革叠加捆绑,激活了各项政策红利,将‘手指’变为‘拳头’,形成合力。”金寨县政府负责同志介绍,“在‘宅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扶贫搬迁等政策相结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助力脱贫攻坚。”

  蜿蜒曲折的山路犹如一幅天然画卷,层林尽染,舒展在大山深处,我们的采访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缓慢前行。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的松树高大挺直,插满了整个山坡,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回荡在山谷之中。山间的小溪清澈见底,缓缓流向远方。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的时候,看望过一个贫困户,名字叫汪能保。时至晌午,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汪能保家,在他的老屋前,习总书记开座谈会的照片挂在墙上。汪能保告诉我们,1971年至1975年他在西藏当兵,退伍回乡后一直务农,生活还过得去,自从2007年唯一的儿子外出打工因车祸去世后,老两口精神受到打击,身体每况愈下,汪能保每月要吃3瓶治疗肺气肿的补金片,妻子张邦若每月要吃300多元的降压药。2014年5月,汪能保和张邦若成为大湾村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谈及自己的脱贫路,69岁的汪能保说:“是共产党救了我,要不我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我要振作起来。”2018年,老两口养了2头猪,收入3000多元,4亩多茶园流转收入2300元。入股扶贫光伏电站收入3000元,茶园入股分红收入2000元,张邦若在村里当保洁员,一年有6000元工资。最高兴的还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通过享受扶贫搬迁补助4万元、宅基地腾退补贴10.01万元。搬迁到新房子,不但一分钱没花,还结余2万元。老汪让我们捎信给总书记:“我现在已经搬到老宅对面的新居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请总书记放心。”

  这是金寨县农民宅基地改革的受益户代表,也是金寨县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在大湾村,我们走进占地14亩的扶贫移民安置点,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有序,与四边的秀丽风景相得益彰。

  过去的一年里,金寨近万户贫困户都像汪能保夫妇一样享受到了“宅改”红利。

  村庄重新规划,让农民舒心住下来

  “规划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尊重群众意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古碑镇党委书记李守成说。

  在金寨,参加“宅改”的农户都有一张“易地扶贫搬迁分户标识牌”,自愿退出宅基地补偿多少、奖励多少一目了然。腾退后搬到哪儿去,既要按照乡镇统一规划,也要尊重农民自己的意见。据介绍,为确保农村居民户有所居、有序集中,改革试点之初,金寨实施了“1+X”村庄布点规划,按照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中心村庄、保留不超过3个自然村的原则,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全县规划183个中心村庄、397个保留自然村庄,引导农民有序向规划点集中。据统计,全县12900多户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其中到规划村庄9000余户,进城入镇3000余户。

  离开大湾村,车辆驶入古碑镇,镇党委副书记沈业军自己开车在前面引路,把我们带到余岭村胡大畈中心村庄。村庄的道路建设、住宅规划、配套设施像城市小区一样,规范有序、排列整齐。

  我们走进小区门口的一家小超市,主人热情打招呼。他叫罗先银,有一个儿子,一家五口人,先前居住在半山腰的土瓦房里,交通不便,靠种茶叶维持生活。现在搬到这里,盖房子花了二十多万元,宅基地腾退补助5.8万元,以前的旧宅已经复垦了。

  问起搬到这里和以前在山上住的变化,罗先银介绍:“那山高路窄啊,只能通行摩托车,用电都麻烦,电压又低还不稳,电视图像闪来闪去,手机也打不通。这里交通方便,配套设施好,门前的树木绿化、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都是政府建设的,孙子在这里上学也方便。我现在开个小超市基本可以解决家庭生活开支,就是有些赊欠,不然的话,还能赚点钱。”

  “这个地方离沪汉蓉高速金寨古碑出口只有三四百米,是靠近镇中心的黄金地块,本来规划为商住用地,如果拍卖,少说也能卖三千万。”沈业军说,镇政府为这块地可没少开会讨论,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最后还是给参加宅改的农民居住了。

  “这个事我晓得,业军书记说的是实话,为了村民搬迁的事,镇里没少费心,我们这个小区位置真不错,要给他们点个赞。”罗先银对沈业军竖起了大拇指。

  补偿和奖励相结合,让农民有钱住新房

  退出宅基地,农民有多少补偿?参加宅改的农户都有一张搬迁奖励“说明书”:一户一宅或多宅选择其中一宅的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既有补偿,又有奖励。

  李守成介绍,补偿分为两块:一是地上房屋拆除补偿,按照不同结构每平方米补助250元到600元不等。二是宅基地退出补偿,已确权发证且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每平方米补偿7O元,超出规定面积的,每平方米补偿35元;未确权登记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理事会和确权单位共同现场核实,经公示无异议并报镇政府批准,按房屋占地面积每平方米补助70元、房屋占地外的宅基地每平方米按35元标准补偿,补偿面积不超过160平方米。农户签订退出协议后6个月内腾退房屋,补偿标准上浮30%。据测算,这两部分合在一起,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平均每户可获得补偿8万元左右。

  奖励分为三种:一是到县城购房的,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房屋拆除补偿标准上浮30%,按购房面积每平方米补助800元房票,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每户奖励2万元,金融机构提供每户不超过20万元的免抵押安居贷款。二是到集镇购房的,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地上房屋拆除补偿标准上浮15%,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每户奖励l万元,按购房面积每平方米奖励200元房票,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金融机构提供每户不超过10万元免抵押安居贷款。三是到中心村庄建房的,对于建卡贫困户、有直补人口的移民户、人均建房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农户,优先分配宅基地。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偿,并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配套建设给排水、道路、电力通讯、广场绿地等服务设施。

  在古碑镇的宋河村,来自安徽省政府政研室的驻村第一书记汪木森,把我们带到“野度山庄”的三层小楼旁停了下来。

  回顾过去的生活,年逾六旬的山庄主人宋远让说:“我家以前租住在村小学的两间80年代的危房里,每年的租金6000元,那当然没有现在住楼房舒服。”站在一旁的宋远让的儿子插话:“多亏政府的政策好,得益于‘宅基地改革’,各种补贴加在一起有七万多,我们又借了点,盖了这栋新房子,刚装修不久。全家人合计了一下,现在来山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准备搞民宿,‘野度山庄’的名字就是我取的。”

  汪木森介绍:“像宋远让这样的农户,经过奖励和补助,新房子盖起来了,以后搞搞民宿,生活会越来越好。”

  有偿退出和有偿使用相结合,老宅一律复垦

  金寨探索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之路,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制度性成果。

  “改革难道是为了向农民要钱吗?当然不是。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当。”县政府负责同志如是说。

  “一户一宅”就是一个农户只能有一个宅基地,而且根据家庭人口设定面积,超规定面积部分,按阶梯累进收取有偿使用费。对超出规定面积20平方米以下部分,不收取有偿使用费;超出规定面积20~70平方米部分,每平方米每年收取3元;70~120平方米部分,每平方米每年收取6元;120~170平方米部分,每平方米每年收取9元。依此类推,超出规定面积每增加50平方米,每平方米提高3元。

  有偿使用与有偿退出的倒逼激励机制形成后,双管齐下将农户的住房保障和节约利用土地统筹起来,才能最大限度达到改革的目的。

  同时,金寨创新制定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确保宅基地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差别化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将传统的单一按户确定为按户和人口综合确定。对每户4人及以下的,宅基地面积原则控制在120平方米以下,每增加1人,可增加2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60平方米。

  宋河村沿着狭长的山谷布局,前后山路长达20公里。我们的车辆在千坪村村口停了下来。汪木森正在向我们介绍眼前的马鬃岭,迎面跑过来一位干练帅气的小伙子。“我是来自安徽省红十字会的汤常荣,在千坪村担任驻村书记两年多了,欢迎各位来调研指导工作。”还没等汪木森开口介绍,这位年轻人自报家门。

  “以前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在变成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的政策都要靠基层干部来具体落实。”汤常荣把我们带到路旁边的两层小楼的农民家里,跟我们交流起来。

  “我们挂职干部有时候要处理很多棘手的事。有偿退出好解释,有偿使用就没那么顺利了。老李,你说是不是?”汤常荣对着户主笑了起来。

  “汤书记,你咋还取笑我。”户主告诉我们,他叫李向阳,家里四口人,一儿一女。“这个房子是2008年建的,上下层共计185平方米。按照文件,我们是120平方米的标准,超出20平方米不用花钱,剩下45个平方米要按照每平方米3元的标准,每年补交135元。当时我就不想交,公家的事,别人都不交,干嘛让我交。”李向阳心直口快。

  “那后来呢?”我们追问。“后来汤书记带领我们搞民宿,发展第三产业,帮我们逐渐增加收入。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我们都把钱补上了。”

  对于宅基地腾退复垦的耕地,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交给原土地使用者耕种。金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能。截至目前,全县自愿退出宅基地4.4万余户,腾退复垦宅基地4.85万亩,新建居民安置点485个。

  宅基地制度改革,为金寨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3万人,2018年底,这一数字为1.61万人,数字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推动和落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