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其居”到“住有宜居”再到“产居融合”——江苏盐城农村住房改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让农民晒得了谷,种得了菜,跳得了舞,不但住得舒心,还要能致富。”近年来,江苏盐城将加快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农村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提升。

  “以前住的是60多平的老瓦房,环境不好,几口人挤在一起,生活也不方便。现在住的是90多平的新房子,房前屋后还有花花草草,绿化环境也好,当然舒心了。”2019年10月14日,站在自己的新房门前,72岁的王世忠告诉记者,自家换新房子除了装修花了点钱,基本上没花什么钱。

  王世忠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恒东村村民。两年前还住在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房里,如今不但搬进了新房,而且在村里渔业养殖合作社谋到了一份新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儿”。

  苏北农村地区房屋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如今,不但生活条件差,分散不利于管理,而且土地利用率较低。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对于“小康先行者”江苏省来说,是全面小康收官要做的三件事之一。

  “住上美观舒适的好房子、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较好的就业发展空间,是许多盐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盐城市委书记戴源看来,农房改善,其时已至,其势已起,“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顺应这个趋势”。

  从2018年的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到2019年扎实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盐城市针对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补短板强弱项,逐步探索出一条让农民从“住有其居”到“住有宜居”再到“产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农村房屋怎么改?咱农民说了算,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把好事办好”

  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一幅幅简洁明快的文明漫画跃然于白墙之上,道路两旁的垃圾箱分类排列,院前房后的绿植错落有致……走在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新型农村社区,虽是初冬季节,一片生机盎然,似乎让人暂时忘记了冬季的燥寒。

  “前期经过入户征询意见,确定了退宅基户、零散农户、分家农户等对象,然后引导他们主动置换宅基地,到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房。在农房改建过程中,我们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佳富村党支部副书记朱金春告诉记者:“在整合村民意见的基础上,2018年10月,我们聘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特色田园乡村规划》,邀请上海开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房屋单体进行设计,共设计出五种户型供农民选择,大部分村民自选了15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据了解,佳富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410户,计划分四期开建。一期工程安排建设用地60亩,建设规模102户,目前已竣工68户,到年底再开建34户,形成近250户的集聚规模。

  按照“以户定建、以人定房”的要求,谋定而后动,突出示范引领。2018年9月,盐城市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全市150多万农户中,有45万户有房屋改善意愿,其中有35%愿意进城入镇,45%愿意进新型农村社区,20%愿意在原址翻建新建。

  “市负总责,县抓落实”,2018年9月,盐城市印发《关于加快改善全市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办法》。确定“任务书”,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在全市打造“十镇百村”多样性示范工程,引领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推进。

  用好政策,让农民花最少的钱,建农民想住且住得起的房子。盐城市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努力打造文化平台阵地,让农民“晒得了谷、种得了菜、跳得了舞”。

  “我家的老房子有90个平方,退换宅基地的时候给补了22万元,现在住的150平方的新房子,刚下来时的毛坯房价钱是23.8万元,等于自己真正花了就1万多元。”盐都区秦南镇千秋村文化广场上,村民王兆珍边锻炼边说。

  68岁的王兆珍是退休教师,目前退休工资每月有7000多元。每天除了给老伴儿和孙子做做饭,最大的乐趣就是跳广场舞。这几天,最让她烦心的就是跳舞时不小心扭了腰。“现在农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卫生条件也提高了。”她告诉记者,以前孙子不愿意来家里住,是因为上厕所不方便,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卫生达标的新厕所,孙子也愿意来家里常住了。

  据介绍,盐城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有自建、统建、代建、联建等形式。自建房由农民自己找施工队伍,造价由双方协商确定;统建、代建则由村民委托村委会统一代建,由村委会通过招标竞价、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施工队伍和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一般在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村民和施工队伍分别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完工后,根据原先确定的价格按实结算,统代建项目村委会还会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

  “拆房给群众多少钱,房子盖多大,花多少成本盖房子,这三点一定要想明白。要针对群众不同的住房改善需求,分类设置进城入镇、退宅还耕、购房贴息、集中新建、原址翻建等不同政策,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县镇两级要把政策搞透,想尽一切办法帮农民省钱。”戴源说。

  盐城市在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过程中,始终把达到群众满意贯穿始终,坚决把好事办好。截至目前,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完成5万多农户住房条件改善。这不但让当地农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也完成了从农村“住有其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坚持“住得下”“能致富”,探索“产居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既要让农民住得下,还要干得好才行。近年来,盐城市在推进农村住房改善过程中,注重强化产业支撑,培植特色产业,逐步探索“产居融合”模式,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群众在新房既能住得下,还要能致富。

  “现在每天做桑树苗剪枝差不多有三四千个吧,好的时候能剪五千来个没问题。每个按照五分钱算,一个月下来能挣到五千块钱吧。”在射阳县特庸镇王村蚕桑交易中心,村民陈秀红告诉记者。

  全国蚕桑看特庸,特庸蚕桑看王村。作为全国闻名的蚕桑特色镇,特庸有着多年的蚕桑种养历史,而王村更是被誉为“华夏蚕桑第一村”。

  “蚕桑是我们的特色产业,全村90%以上家庭都以种植蚕桑为主。一开始村民不愿意搬迁新社区,都怕养蚕不方便了。村里在建新型农村社区时,在小区附近都专门规划了养蚕专用生产用房,免费租借给村民使用。新蚕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很受村民欢迎,吸引很多村民主动搬进新社区。”王村党总支书记金文奎告诉记者:“我们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特点是产居融合。”

  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在这样的环境里,王村让农民既享受到“乡村都市”的生活,又保留了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该村共有7500亩耕地,其中栽种了7000亩湖桑,村里有蚕桑大户300户。蚕桑产业是该村的经济支柱,通过栽桑养蚕和桑苗嫁接,村里建起了蚕丝被、桑葚酒、桑叶茶等加工企业,每年5月中旬还发展了桑葚采摘旅游业,每天接待约2000人次游客。村民人均2.9万元的年收入也大多来源于此。

  据了解,盐城市在村庄规划布局选址时与乡村产业园区充分结合,让新型农村社区附近尽量都有一个产业园区支撑,把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条中。2018年9月以来,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靠近工业园区的有68个、农业园区的有88个、旅游园区的有8个。

  2019年6月,在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推进会上,盐城市被表扬,被江苏省政府通报予以督查激励。

  住上新房的农民生活怎么样?他们有何需求?群众对农房改善的反映究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2019年9月、10月期间,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走新村,看旧村,深入基层调研,面对面了解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

  走访过程中,戴源与村组干部算了一笔账:农房改善中,通过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的综合整治,一般村可以多出5%~8%的耕地,增加300~500亩地,人多地少的村,田埂更密,净增地比例更高,可达10%~15%。多出来的地作为集体留用地,可大大增强村集体的收入,仅靠这一项就能消灭贫困村。全市农房700多个改造点,新增地总量可达到30万亩。

  “全市150万户农户中,45万户有住房改善意愿,占总农户的30%。”戴源说:“推进一项工作,能够直接惠及全市10%的群众,就很不简单了。农房改善可以惠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众,推进农房改善既尊重规律,也契合农民意愿,需要下大力气去做。”

  民生所望,施政所向。多年来,盐城市针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折不扣、务实推进农村住房改善,坚持城乡融合和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让农村居者宜居乐业,在苏北地区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魅力画卷,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一个真实而多彩的“盐城样本”。

  关于盐城农房改善的五点启示

  农村住房改善要尊重农民意愿,要集中民智、依靠民力才能干成。拆不拆、搬不搬,由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房屋建在哪、如何建,交给群众自己选择。盐城农房改善过程中,领导干部善于到群众中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全面掌握老百姓进城、入镇、留乡等真实想法;顺应农民群众对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环境的强烈期盼,根据农民意愿,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坚决不搞“一刀切”,不赶农民上楼,这些在整个工作系统推进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农村住房改善要依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盐城市在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过程中,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努力做到新型农村社区“靠近田、贴近厂”,附近都有一个园区或基地相依托,不但让乡村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而且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些有利于激发农民主动搬迁的内生动力。

  农村住房改善有利于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放眼当今农村地区,分散的居住必然带来零散的田块,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农村发展需要。搞农业现代化,不能靠老一辈农民,也不能靠分散零落的地块。农房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顺应城镇化大趋势,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而且把零散的土地连成片规模经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进而带动农业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出现根本性变革。

  农村住房改善有利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须以“人”为核心,充分挖掘利用好“人”这一最宝贵的资源。住新房,树新风,综观盐城市农房改善过程中,坚持以改善农民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引导农民自我管理服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期间,能不断调动起“人”这一核心主体重要因素。久而久之,乡村“颜值”不但提高了,农民群众在美好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相互影响,而且有利于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局面的形成。可见,农村住房改善对于构建现代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很有意义。

  农村住房改善有利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近年来,盐城市将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让农民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些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现实注解。同时,盐城市把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作为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最突出问题,作为农房改善的首要任务,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托底,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实行一户一档一策,精准施策、分类实施,每一户都明确改造方式、改造责任人,全程跟踪改造进度,确保“一户不落、一户不少”完成重点对象危房改造。由此,农村住房改善可作为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