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的地方,恰是我们的故乡”——农民诗人梁文奇访问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松松 字号:【

  “说出我的村庄之前,还是说一说泥土吧。泥土里有我们的根,泥土里有灯,它照亮先祖的魂灵,也照亮躬耕的蚯蚓,照亮每一个落地的种子。”这是刚刚获得“礼赞祖国·诗韵乡村”全国乡村诗歌征集比赛一等奖的东北农民梁文奇的诗句。

  梁文奇是黑龙江省绥化地区青冈县兴华镇通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高中毕业后教了三年小学,后来继续种地,种烤烟,还养过猪,放过羊,烧过酒,一直到2004年,黑龙江省有个村村大学生计划,我在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读了两年畜牧兽医,之后在我们小镇开了一家饲料兽药店并从事兽医职业至今。”谈起自己的经历,梁文奇说。梁文奇内心对于土地、对于农村的情感非常真切,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据他介绍,目前家里还有15亩地,主要种玉米,产量能达到16000斤左右。

  谈到诗歌,这位东北汉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似乎有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梁文奇曾有过在江苏开麻辣烫小店的经历,偶然一次他在江苏的路边闻到浓郁的青草香气,思绪飘回了故乡,想起了在乡村的时光,后来出于对家乡的牵挂与情感,他选择回到家乡,用诗歌来诉说乡土之情。从2015年接触诗歌起,梁文奇就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用诗歌来言说日常生活的方式。之所以喜欢上诗歌,一方面源于他对土地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他对乡土生活的热爱。

  “任何人都可以拒绝你,但是泥土不会拒绝你。”从梁文奇的话语中,能深深感受到他内心赤诚的乡土之情。“站在沟边的刺头,手里攥着一粒粒种子,不忍放下,像是在犹豫……我不知道刺头面对它自己的明天,是喜悦还是悲伤。”“刺头”这种植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的生存之地在越变越小,不单是“刺头”,未来其他植物的生存是否会进一步受到挑战,梁文奇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土地,对于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小的担忧。

  “散步的空隙,夕阳已把金子涂在高大的杦树上,霜打过的叶子,闪烁着短暂的荣耀。”“爱我罢,小小的野燕麦,泥泞的地方,恰是我们的故乡。”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读到优美的田园风光,也能读到梁文奇内心对于乡土生活的情感沉淀与热爱。

  扎根于乡村,来自于田园,使得梁文奇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忧患与焦虑意识,忧的是农业农村的发展,如今的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青年人基本在外打工,农业农村的发展后继乏人;虑的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么多年,麻雀像钉子一样楔在乡野,总有一只或几只代替消失的那些活下来,在枝头叽叽喳喳,在大地上跳着走路。”儿时的回忆里尽是稻田里的蛙叫、树上的鸟叫、地里活蹦乱跳的蚂蚱、蝈蝈,如今的乡村,天空似乎没有过去蓝了,河流没有过去多了,各类昆虫的数量减少了,儿时的一幕幕趣事及悠闲田园风光似乎越来越少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多了几分喧嚣,却少了几分宁静。

  “扎根乡村把乡村诗歌写好,讲好乡村故事,既是我的心声,也是很多人的心声。”梁文奇说,“诗歌包含两部分,作者和读者,从作者而言,诗歌既是自己言说的一种方式,也是希望能被其他人认可,当其他人读过你的诗之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事好像我经历过,这种感觉仿佛就是在说自己一样,这种认可对我来说感觉非常开心。”

  乡村诗人梁文奇还有一个他自己很得意的笔名,“梁梓”。谈及为何以“梁梓”为笔名,梁文奇介绍:“其实笔名的选择也是我一个思考的过程,我的姓氏是梁,从我的姓氏结构看,梁字上半部分有水,有刀,最底下有一个‘木’字,‘木’字在这当中承载了很多东西,诗人有时是孤单的,我就想再加一个‘木’字,独木难以支撑,后来我想到了桑梓之地,于是我选了‘梓’,有了两个‘木’,就好像是有了两个我一样,一个现实中的我,一个精神层面的我,就有了梁梓这个笔名。”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