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情,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寻求破解难题的对策,8月份以来,我们调研了立仓、双涧等乡镇的15个村,与村“两委”干部、离任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座谈交流。
运用六种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蒙城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村级收入较快增长。2018年,全县275个村(含农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总收入8212.34万元,同比增长330.11%,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2019年,截至9月底,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159.05万元,村均22.4万元。
配套措施不断完善。近三年来,蒙城相继出台指导性实施文件10余个,特别是在今年8月,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同时,为进一步做好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正在制定《蒙城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2年)》等系列配套措施。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目前,全县275个村已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所有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71个,经济合作社204个。量化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7342.8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19.5万人。同时,全县已累计完成174个村的“三变”改革试点,覆盖面达60%,新增“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357个,实现土地流转收益2284.29万元,扶贫产业入股分红90.7万元,提前完成省、市考核目标。
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概括为六种模式。
“党建+”模式。岳坊镇戴尧村推进“党建+信用村建设”,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机制,采取公开发包、入股分红等方式,对村集体机动地、沟塘水面等三边四荒经营盘活,2019年1~9月实现村集体增收55万元。立仓镇大李集村采取“党建+返乡创业”模式,通过“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培育、扶持本村返乡创业能人王如义流转土地2000余亩,从事中药材种植、租赁村集体大型机械设备等,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产业发展模式。立仓镇薛庙、黎明等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禀赋,变“水害”为“水利”,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虾共作、莲鱼共养新型产业,目前稻虾共作面积达9600亩、莲藕面积4000余亩。2018年,薛庙、黎明两个村集体收入均突破50万元,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9月已分别达到55.6万元、57.2万元。
资源开发模式。坛城镇邓桥社区经营盘活“两块地”。将比邻坛城镇卫生院与坛城中学的集体建设用地10余亩,开发兴建连锁超市公开租赁,年实现收益12万元。将社区内集体坝岭地500余亩,由镇政府出资整理、提供幼苗,社区组织人工管护,树苗长成后由镇政府回收,收益实行五五分成。目前已整治坝岭地150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余元。
招商引资模式。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大力招商引资,引进精益诚蔬菜、尚长河果业、天瑶药业、兴泰源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培育7家农民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村集体”的经营模式,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2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8万元。
区位辐射模式。双涧镇赵巷社区位于集镇贸易中心,将原废旧农贸市场修缮整理后租赁给乐万家超市,年租金10万元;与厂家、企业合作出租广告牌,年收入1万元;建设建材交易市场,年收入3万元。
项目扶持模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等涉农财政扶持项目,打好项目资金“组合拳”。此外,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项目重点扶持。2018年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500万元,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项目54个,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75万元。今年争取省级以上重点扶持资金1350万元,重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困境
干部观念陈旧,发展能力不强。换届之后,蒙城的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大部分村干部思想保守,带领村集体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致使有的村软弱涣散、致富无门;有的村谋划不深不细、发展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一部分村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收入来源单一,造血能力不足。调研发现,以2018年为例,全县村级光伏总收益5557.6万元、占村集体经营总收入67.67%。大部分村自主经营、参股联营的新型产业尚未形成,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扶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资产监管缺位,产权关系不清。有些村闲置资产年代久远,房屋毁坏严重、设备陈旧老化,加之受行政区划调整、干部更换频繁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监管失控状态,集体资产权属模糊。在操作层面上,由于2004年乡镇农经站撤销合并,乡村缺乏专业队伍,业务指导缺位缺失,存在集体资产清查核实认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在监管层面上,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落实不力,导致一些村集体资产被低价承包或长期无偿占用。
资产资源有限,要素配置不活。有的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土地等资源禀赋较为丰富,但发展过程中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较为突出;有的村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土地、资本等要素相对匮乏。就总体而言,资源要素配置不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受到土地、环保、金融、税费等因素制约。
考核激励缺失,发展意愿不强。村“两委”是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雁,但长期以来,对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一方面,激励的导向不够鲜明,部分村干部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容错纠错机制执行不够到位,一些村干部患得患失,缺乏敢闯敢试、大胆作为的动力。
抓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农村发展、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的“牛鼻子”,培育形成一批“农村富、农民富”的“双富村”。
发挥好党建的引领作用。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引领发展。深化农村工作“村为主”机制、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软弱涣散村”整顿、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法,着力解决基层“无人管事”“无力抓事”问题。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找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二是选好育好“领头雁”带领发展。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发展上有本事的能人逐渐转变成政治上靠得住、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力争“引进一位能人、发展一个产业、成长为一个优秀村级干部”。目前,全县1833名村“两委”干部中,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大中专毕业生301名,占比16.5%;同时选派153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村任职。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着力建设一支党性强、能力强、懂经营、会发展的农村“领头雁”队伍。三是建好规章制度规范发展。全面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党群议事法,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级“三资”委托乡镇代管,以“零容忍”态度加强村级经济监督,防范“有钱乱花”的新问题。全面深化对接帮扶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镇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考核比重,推动镇村干部主动发展集体经济。建立村干部薪酬“一统两挂钩”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发挥好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是打基础,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比如,近年来,蒙城县突出水利为产业服务的理念,疏通田间沟、地头沟、断头沟,达到排蓄结合、以蓄为主的效果,为产业的发展疏通了“毛细血管”。二是增活力,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村级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将各类财政资金、帮扶资金、项目资金整合,依托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将资金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按股权分享收益。三是挖潜力,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由县财政出资、村集体经济组织出地,建成后交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如兴农投资公司今年投资2506.77万元,建成5座万吨粮食仓储,截至目前已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流转土地1万亩,修建虾稻共作基地,返租给大户经营,在帮助群众增收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土地流转租金收入160万元。县财政投资3855万元,建设烘干设备21台(套),形成村级固定资产,预计今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以上。
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请回来一批。蒙城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30万人,这些人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大多数对回乡创业具有很强的愿望。近三年来,全县新增经营主体中,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占比已达75%以上。下一步,将持续深入开展“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打好感情牌、家乡牌、政策牌,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二是引进来一批。蒙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可以把这些资源包装成不同类别的项目,吸引外来投资者。蒙城县立仓的“虾稻共作”项目、许疃的水蛭、蛇类养殖项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教育激励一批。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探索建立“金口碑”评议法,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收回被少部分群众侵占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
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打好政策“组合拳”。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抓好《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的落实,及时制定发展规划以及系列配套措施,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加大统筹力度,避免政策“单打一”。针对政策项目分散在职能部门、土地资源分散在农民手中等问题,突出县级主导作用,通过党政引领、部门联动、各方参与,整合政策、项目、资金、资源,集中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倾斜。三是突出分类施策,确保政策“精准稳”。制定《蒙城县特色种养业发展目录》,对目录内产业实行优先扶持、分类精准扶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基础条件,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经营性收入多元化。
发挥好资本的催化作用。就县级层面来讲,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资本的“积极性”。工商资本下乡带去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秀人才以及成熟市场。比如,小辛集乡精益诚蔬菜由工商资本投资兴建,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今年又成为安徽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通过分红临近两村集体经济每年分别增收12万元、10万元。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如,兴农公司投资建设的芡河现代农业公园,形成吃住游一体化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吸引县内及周边20多家市级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入园,带动黎明、炮台沟、门南杨、大李集等四个村土地流转价格由原来400~600元/亩增长到800~1000元/亩,带动四个村级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仅国庆假期,累计吸引游客34万人次,实现园区营业收入67.43万元,拉动周边区域产业营收约500万。三是防范经营风险,严防资本的“负面效应”。明确工商资本参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格条件和负面清单,严格审查工商企业参与集体经营的资质和社会信誉度,防止资本盲动,严防经营不善,造成村集体资产重大损失,导致村级新的债务发生。同时,还需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守住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底线,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作者系安徽省亳州市委常委、蒙城县委书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