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新风吹遍广袤田野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精神风貌怎么样。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地积极采取措施,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成效非常明显。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一些地方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比如,有的地方农村彩礼盛行“万紫千红”(人民币紫颜色的币种1万张,红颜色的币种1千张),有的地方是“三斤”(百元人民币“三斤”重),有的地方是“一动不动”(动的是汽车,不动的是房子),一些地方农村出现了“因婚致贫”现象。

  这些农村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沉重的家庭负担,扭曲了社会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乡风文明提升到一个重要章节来部署,这是少有的。2019年10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文明乡风的高度重视,这势必会在全国掀起一股乡村社会清朗之风。

  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一个地方家风乡风民风好了,美丽乡村就会更有底色、更有气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还是浙江浦江郑义门、诸葛村《诫子书》、余姚王阳明等家风,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息息相通的。要以选树“最美家庭”为主抓手,广泛开展“最美婆媳”“最美邻里”“美德少年”“慈母孝女”等活动,引导大家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以更加大众化、接地气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好家庭、传播好家训、宣传好家风。要积极倡导把家风家训“立”起来、“亮”出来、“传”下去,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一辈做给一辈看,一代讲给一代听,在家家户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

  让乡村文脉根植每一位乡民。农耕文明历经千年,久远而富生命力。要把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留住,使之成为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抹不去的乡愁记忆。要注重保护古村落原真性,舍得下本钱进行全面保护。要注重活态传承,鼓励原住民复兴各类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让村落文化的守望者真正成为受益者。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古村休闲旅游、乡土文化体验、农家农事参与等特色乡村旅游,努力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乡村之美,不仅美在山水生态,更美在乡风人文。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精神文明不仅不能缺位更要上位。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我们共同努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焕发新时代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