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产业振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青海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玉虎 字号:【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如何立足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突出抓好“三农”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来讲,这是一个硬任务。本刊推出“稳住基本盘 落实硬任务”厅局长系列谈,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青海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创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开展“百乡千村”行动,从整体上提升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青海特色、绿色兴农之路。

  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标准制定,高端产品加工、产业融合,力争建成1个省级牦牛产业园、1个青稞产业园,在牦牛青稞产品“走出去”上实现突破,提升发展档次,将牦牛产业打造成青海农牧“第一品牌”。强化联盟带动,巩固和加快发展三文鱼产业,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整合油菜产业产加销力量,建立油菜产业发展联盟,完善机制,在市场开拓、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一批“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民”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新平台。

  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行动。按照“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分类试点、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市场运行、政策保障”原则,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行动。坚持示范引领。对果蔬、中药材、枸杞、青稞、藜麦等作物,分区域、分步骤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直至化肥零使用试点,农药减量化及绿色防控试点,试点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在大田作物中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减少化肥使用,全省化肥减量达到10%以上。农膜使用量比上年减少10%以上。抓好技术集成。完善省、县、村三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推广绿肥、有机肥、配方肥、深松整地、新机械应用、秸秆还田、生物灭虫等技术,提高有机肥、配方肥生产能力。完善政策支撑。着力构建“政府补助引导、企业规范生产、主体安全使用”“三位一体”格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力争2019年建成8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丰富生态畜牧业多模式发展。多策发力,提升发展水平。完成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继续加强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牧民素质、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加出栏数和商品量,提升规模化发展能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重点在玉树、果洛、黄南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选择110个合作社,按照“直补+贷款支持+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合作社通过让贫困户增持扶贫资金股份加快脱贫步伐。

  大力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注重县乡村企联动、建管运行结合,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一是抓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对700个规模养殖场开展设施设备提升改造,5个县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开展第三方机构和中小规模养殖场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二是抓种养循环发展。力争粮改饲面积达到50万亩,创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县18个。建立一批农牧结合、草畜联动、绿色发展示范村。通过秸秆还田、饲料加工,提高秸秆农用化利用率。三是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职能转变,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约农业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水平。突出品牌建设,走优质优价的品牌化道路。一是创建“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不求大而全,力争强而精,突出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鱼等产业,精心评选20个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打造最亮品牌,创建具有竞争力的“青海标准”。二是加快建设牛羊可追溯体系。2019年率先将“三品一标”企业和合作社、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强化“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建立监管信息平台,生产、屠宰加工、流通分环节推进,力争3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三是“高精准”做好产销对接。发挥绿色、有机、富硒优势,充分利用东西部合作等方式,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积极创建省外农畜产品销售窗口,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对接活动,加快电商综合平台、数字化冷链建设,实现农业产业价值的再造提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