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华康 字号:【

  2018年,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5万亿元,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福建省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产业兴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走特色引领之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十大特色产业,力争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7万亿元。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规划引领,推进8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52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实施重点项目400个、总投资130亿元以上,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效益中心,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名优茶、珍稀食用菌等高附加值产业,扶持发展福建百香果、富硒农产品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家禽业和草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提升产品品质。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优质稻800万亩,水稻优质率提高到80%。加强生态茶园、果园、菜园建设,生态茶果菜园面积达到75%以上,大幅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坚持龙头带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00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0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物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兴农。一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茶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推行绿色发展模式,新建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示范茶园150万亩。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鼓励种植绿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深入实施农药减量化专项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农药减量控害,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3%。深入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在35个粮食主产县推行稻草粉碎全量还田,在30个食用菌主产区推广菌渣多级循环利用,在42个畜牧重点县实施畜禽粪污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5000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建立土壤质量跟踪监测预警报告制度。扩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回收处置试点,推动田园生产清洁化。三是强化绿色发展支撑。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五新”集成推广。建设福建“农业云131”工程,新建10个现代农业智慧园、2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成益农信息社1万个。推进农业设施化集约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7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1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防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5%。四是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健全“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治理、市场运作”的农业面源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提升专业化治理水平。健全农业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压紧压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属地责任。

  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先行、品牌强农,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巩固提升现有8500多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0个、面积10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规模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按标生产。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扩大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两个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做到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主要农业投入品购销用全程在线监管,农产品一品一码、标识销售、全程追溯,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98%以上。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0个以上、总数超过4300个,新评定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持续开展“闽茶海丝行”等推介活动,不断提升福建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

  走改革创新之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开展承包地有偿退出、互换并地等试点,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流转模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省级示范社、示范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达到1090家、830家、46.5万名。三是完善支持小农户生产的政策体系。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扶持举措,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