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这一创新性提法不仅传承发展了我国推进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思路,而且丰富和扩展了“五个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是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当前,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加农村现代化,还有的把它看成是农业、农村或村庄、农民的现代化。笔者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虽然只是在过去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了“农村”二字,但它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农村产业现代化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兴旺发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产业现代化也就是变乡村传统产业体系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态过程。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实现以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工业化和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而且要将小农生产有效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
农村生态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稳定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之内,并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农村环境治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村文化现代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全面实现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准,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加快推进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更加有效、充满活力、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打造平安乡村和健康乡村,农村刑事案件发生率稳定在0.1%以下,实现乡村善治目标。
农民生活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农民生活富裕为基本准则,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主要依靠本地产业支撑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体处于同等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一条短腿。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一是明确目标。要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切实可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目标值,明确我国建成现代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二是梯次推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三是补齐短板。从现有的进程来看,农村产业现代化进展较快,而农村文化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进展较慢,乡村治理现代化也严重滞后。四是试点探索。要鼓励不同地区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典型,并及时将成功经验总结推广,以试点带动全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