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成的百村走访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用时133天,走访108个村庄,行程8.6万公里,自费17万元。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壮举!

  张林成在北京市顺义区是一个“响当当的新闻人物”。

  1947年出生的张林成,18岁参军,历任排、连、营、团等职务,作为优秀干部曾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从部队转业后,放弃留在国家机关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北京远郊的家乡,从顺义区组织部到区水产局,再到区农委,这个爱学习、勤钻研的老兵从此跟“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新世纪,张林成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创建了北京市首个民间“三农”社会组织——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研究‘三农’不受年龄、职务限制。只要情系‘三农’,身体健康,依然能为社会做些有益工作。”张林成说。

  “退休了反而比在职时更忙”,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放着好好的安稳日子不过,开始“浪迹天涯”?他在走访百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趣事?走访归来后,他又做了什么?近日,《农村工作通讯》记者专访张林成。

  定下决心有备而去

  “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活动的成功举办,令我深受鼓舞,才有了‘走百村、写百篇、讲百课、做百事’的梦想。”顺义区三农研究会会长张林成说:“就是为了传播中央的好声音,总结各地的好经验。”

  2017年4月,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活动,推选出了104个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凭着对“三农”工作的一腔热情,受聘为中国美丽乡村联谊会顾问的张林成,萌生了用一年的时间走访这一百多个村的想法。

  “作为中国农村杂志社聘请的顾问,咱不能只走形式,啥事不干,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才行。”张林成跟家人说出了自己想走访一百个村庄的想法。

  因为军人出身,从小就给身边亲人形成了“说一不二”的印象,张林成的想法并没有遭到家人的反对。

  “这是个好事儿!我们肯定支持您。但是,希望您能考虑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建议您选择三五十个发达地区的村子走一遍就行了。”大女儿首先带头发言。2014年,张林成因患脑血栓住院。出院后,家里人一直担心老人因为工作太劳累而影响身体健康。

  “那不行!那还不是流于形式了吗?走访这一百多个村子,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你们都能支持。”张林成说。家里人拗不过他,最终双方妥协,达成一致:走访发达地区村庄,张林成可以自行前往;至于贫困地区山村,必须由一个家里人陪同前往。

  因为涉及村庄多,地域广,交通不便,加上语言交流等问题,走访百佳美丽乡村可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张林成在走访前买了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把104个美丽乡村在地图上标出来,再按照相邻区域制定出11条走访路线,并从中国农村杂志社要来百佳范例村负责人名单和电话号码,每到一地,跟谁联系,怎么走,做到心中有数。

  2017年7月2日,是张林成走访百村的出行首日。这一天,家里人把他送到机场。“爸,您出门在外,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千万别委屈自己。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过于劳累。”女儿们强忍泪水,叮嘱即将远行的父亲。“行嘞,知道了,你们都回吧。”张林成说。

  临行前,两个女儿不约而同地给父亲各送来两双运动鞋和各种保健品。大女儿给父亲微信里转了几千块钱,二女儿悄悄塞给父亲四千元钱。

  “这倒好,我这出一次远门,一下赚了四双鞋。”张林成说。带着家人的挂念与支持,他踏上了走访百村的行程。

  走乡串村为村干部支招

  “您来了正好!您是搞‘三农’研究的,正好帮我们出出主意。俺们村获得了全省‘党员教育基地’,接下来该怎么发展?”

  2017年8月的一天,张成林来到位于山东沂蒙老区的桃棵子村走访,恰逢村里召开村委会。见到远道而来的张林成,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特别高兴,并向张林成请教。

  桃棵子村曾被列入“国家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以兴办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全村六百多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扭成一股绳,终于摘了“穷帽子”。在了解了村里情况后,张林成说:“你们村已是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就应在党建创新上下功夫。”

  在张林成的建议下,桃棵子村的党员们在“如何亮身份”“明确职责”方面下起功夫。在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或者村里有重大活动时,36名党员要统一着装,佩戴党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桃棵子村的党员。为此,张林成给桃棵子村捐献了36套党员衣服和帽子。从此,桃棵子村每逢重要活动,党员们的统一亮相成了当地一道风景。村里来的游客需要问路,或者村民有啥问题需要咨询,找村干部也方便多了。平时,党员们走在街上,因为着装亮明了身份,也多了一些自律意识。这些变化,让张在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心希望张林成在村里多待一段时间。

  走访百村过程中,有的地方热情好客,给张林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云南大理市的南五里桥村。听说是北京来的,而且在美丽乡村联谊会群中保持着良好联系,张林成的到来受到了村里人的欢迎,村干部热情地介绍村里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然而,也有个别村里因为村干部换人等各种原因,张林成并没有见到要找的村干部。这些给张林成的走访留下了一些遗憾。

  “这老头是干嘛的?是不是上面派来查问题的?”

  “就算是查问题也不应该一个人来呀?”

  “是不是来行骗要钱的呀?”

  在走访辽宁铁岭某村时,张林成受到了盘问。

  “只要良心正,没有‘后遗症’”。张林成一再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终于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村干部向这位远道而来的“老专家”请教:“现在村里啥都好,就是感觉党建工作落后了,咋整?”

  张林成详细了解村情后,为该村干部支招:“八个党支部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谋划定路子,统一着装亮牌子,统一服务迈步子,统一培训登梯子,统一考核记本子。听了张成林的进一步解释后,村干部们纷纷拍大腿叫好:“就按张老师说的干!”

  五个小时定下发展路子后,村干部又纷纷挽留张林成:“张老师,俺们请您吃个饭,您放心,咱不上大饭店,就请您吃个农家饭。”盛情难却,张林成这次只好客随主便。

  张林成白天走访村子,与村民、村干部聊天,晚上写简报搞材料。为了规范走访行为,张林成坚持差旅费自理,临行前就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用接,不用送,不给地方添麻烦。即使遇到“不受欢迎”的特殊情况,他依然入村搜集资料,与村民聊天,找其他村干部请教,为村子写一期《简报》做正面宣传,快乐地行走在美丽村落之间。

  一次难忘的“维权经历”

  “出行期间有没有难忘的特殊经历?”

  面对这个问题,张林成想了很久,笑着说:“要说特殊,就数那次维权经历了吧。”

  2018年4月5日,张林成到湖北十堰走访。因为是晚上到的,等张林成找好宾馆住下已经八点多了。

  酒店附近恰好在修路,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路上扬起的粉尘中,路灯下一片灰蒙蒙的。在火车上没吃晚饭,张林成打算出门找个小店吃一口东西。“扑通”一声,张林成掉进了一处水泥坑里。正当他想从半米深的坑里爬上来时,对面来的两个中学生也没“刹住”,走在前面的那个也掉进了坑里,后面的中学生还算走运,没掉下去,只不过衣服上溅上了泥水。

  好不容易,三个人相互搀扶着来到稍明亮的路灯下,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爷爷,算了吧,我们就自认倒霉,赶紧回家吧。”俩孩子说。

  张林成想了想,说:“不行,咱们得维护自己的权益才成。人家修路没有错,可是施工的水泥坑边得围上护栏,警示行人注意。你们看,这水泥坑周边啥都没有啊。”

  “这样吧,你们俩要是有时间,陪我一起去讨个说法。咱们可不能这么糊里糊涂的算了,万一后面还有行人不注意掉下去呢?”于是,三人打车来到当地政府所在地,找到值班人员,说明情况。“要不你们先回去吧,今天是清明节,没人办公。”值班人员说。

  “你们值班人员不就是工作人员嘛?我们不找其他人,就是想问下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张林成等人坚持要“讨个说法”。看到眼前的这“一老两小”,最终值班人员妥协,找来了施工负责人。双方达成一致:“按照两个人的损失标准,明天去商场买身差不多的衣服。”

  两个孩子听这么一说,高兴地握着张林成的手说:“爷爷,真是太谢谢您了。没想到,跟您走这么一趟,我们还换了身新衣服。跟您真是长见识了。”

  张林成在走访途中,很多旅游景点没有时间去看,但对红色教育景点却绝不错过。“把党的早期建设经验同研究新时代党建和美丽乡村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思想上注入更强的精神动力。”

  不会网上购票,张林成就去车站排队,买不到坐票就买站票。在不通公共汽车、打不着出租车的地方,他就坐“三轮敞篷车”“脚蹬式斗车”和“两轮摩托车”。为了完成走访任务,张林成可以说“不怕吃苦受累,什么车都坐”。有时候,买的车票提前了几小时,他就在车站趴在行李包上写《简报》。“目的在于快捷走访,快速传递,把美丽乡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张林成说。

  一次特别的“路线安排”

  “我把西藏这趟行程安排到最后,是有特别的目的。”张林成说。2018年6月,张林成开始谋划前往西藏的行程。

  对于西藏,张林成并不陌生。2012年,他曾到西藏旅游。因高原反应太强,期间只在布达拉宫前留了张影便匆匆返京。这次下决心去西藏,用张林成的话来说是“完成一次自我挑战”。

  “你上次到西藏不适应,前几年又患过脑血栓,加上年龄增长,再去不是玩命吗?”老伴儿说。“上次是花高价搞了个‘一日游’,总而言之是旅游去的。这次不一样,是去圆梦的。如果把西藏两个村剩下没走访,将是我终生遗憾。”张林成说。老伴儿一看,劝是劝不住了,只好让大女婿陪同前往。

  在去往拉萨途中,张林成决定这次不再坐飞机,而是选择从西宁乘坐火车。列车上虽然有供氧,但仍然有不适感觉。在入住拉萨宾馆后,尽管全屋弥散式供氧,张林成依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鼻血等症状。宾馆的医生到房间来给张林成例行检查,大女婿顺手拍了照片发到家人的微信群里。这下“炸了锅”,“你爸肯定是住院了!”老伴儿看到后担心得不行,让女儿赶紧打钱,“他们只带了路费,住院的开销肯定没有准备。”为此,张林成在安慰了老伴儿后,严厉地“训斥”了大女婿一番:“以后不要发这种照片,让他们误会担心!”

  放下家里这一头,张林成强忍痛苦不适,让大女婿租了辆车,又租来一个氧气瓶装在车上,坚持吸着氧气完成走访。走访昌都市加日扎村和昌南市的克松居委会两个村,需要往返行程28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4600米海拔以上的4座山口,历经因险而著称的“72拐”,每天乘车需要11个小时……最终,张林成依靠顽强的意志,硬是把西藏两个村走完了。

  “走完这两个村,我没有遗憾了。”张林成说。

  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收获

  “说实话,这一路走,也算收获很多。一是在很多基层干部身上学到了好思想,特别是创新精神和乡村干部的‘三农’情怀。二是结交了一批好朋友。他们不只是‘三农’方面的,各行各业的都有。”张林成说。

  自2017年7月2日至2018年6月26日,133天的时间里,年过七旬的张林成除了走访了104个全国美丽乡村的百佳范例外,还走访了江苏的华西村、安徽的小岗村、陕西的梁家河村、河南的南街村等4个特色村,行程达8.6万公里。他边走边看边总结,先后撰写出104期《简报》;编辑出版了《走遍中国:唱响美丽乡村主旋律》一书,及《乡村振兴新路径》和《基层党建新招数》两本手册;并向11个村党组织捐赠了550套“党员标志服”“党员标志帽”。

  “走访百佳美丽乡村能圆满成行,主要得益于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张林成说。2018年6月26日,从西藏归来,亲友们为张林成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一条横幅挂在房间墙上:祝贺家中老党员走访中国美丽乡村圆满结束。看到这些,这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兵眼角湿润了:“谢谢大家,谢谢我的亲戚朋友们。”

  2018年12月26日,由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主办的“走访美丽乡村汇报暨乡村振兴展启动仪式”,在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民俗园举行。中国农村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树在致辞中说:“张林成是一个有着‘三农’情怀的老党员,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农民的精神。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

  走访百村结束后,张林成即着手建起了乡村振兴展馆。“一室一廊四厅”的乡村振兴展馆分别命名为:接待室、文化长廊、走笔留印厅、砥砺前行厅、振兴路径厅、党建引领厅,墙上挂满了他这一年所到之处的点滴经历。一期期简报,一张张鲜活的照片,向参观者描绘出一幅幅中国百佳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画面。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感情。我觉得服务于‘三农’事业是一种享受,除了能让农民受益,我自己也有成就感,精神很充实。只要农民受益、政府满意、社会认可,我将继续追逐自己的‘三农’梦想,让咱共产党员这面旗帜在农民心中高高飘扬。”张林成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