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村伍家台 一个贫困村的振兴之路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吴国强 陶传江 薄瑞 王宁 杨彦 字号:【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产业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要实现振兴的目标,上级党委特别是乡镇一级党委应该抓什么?抓产业、抓队伍、抓经营主体、抓生态、抓基础设施,湖北恩施伍家台村用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伍家台村位于乌龙山麓,少数民族聚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贫瘠,是典型的贫困村。2003年以来,伍家台村深入推进茶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从贫困村跃升为全国文明村。当地党委和政府作为该村振兴的强力推手,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方式、方法和途径值得借鉴。

  伍家台村的发展轨迹

  伍家台村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清代伍家台籍举人伍昌臣曾将本村茶叶进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欣然手书“皇恩宠锡”御赐金匾。但是小农经济下的分散经营,金字招牌并没能让茶产业大放异彩,伍家台的茶产业依然缓慢发展。直至2000年左右,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且多为散户种植、个体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村办茶厂设备陈旧、资金短缺、负债累累,经营难以持续;茶产业对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带动作用弱,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

  起步:确立发展目标,振兴传统茶产业。伍家台要发展,必须发展传统的茶产业。乡党委、政府看准了这一点,村“两委”的一些人也认识到这一点。2003年,村办茶厂改制,茶厂由茶叶加工经营户郑时兵等人承包,乡政府以奖代补10万元,仅用2年时间便扭亏为盈。2006年,伍家台村确立了“立足特色茶叶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目标,扶持发展了一批加工企业,贡茶产业链基本建立起来。同年,宣恩县昌臣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在企业范围内逐步建立现代化农业生态模式。

  升级:建立联结机制,打造有机茶叶村。2008年,全国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乡党委及村支部凝聚共识,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的发展战略,突出“有机”和“富硒”两大要素,树立地方品牌。

  村集体成立伍家台贡茶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以昌臣公司为龙头,逐步建立“1+X”的联结机制,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聚集整合本地茶叶种植及加工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茶园质量管控,探索全封闭式质量管理模式,制定村民茶园基地控管自治条例,成立投入品监管队伍,严格处罚违约行为;收购茶叶单独留样,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2009年伍家台贡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0年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并相继获得“中绿杯”金奖、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近年来,伍家台贡茶又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雨林基地认证。

  品牌的建立、发展,让伍家台茶有了市场认可度,不再是仅仅把鲜叶卖给外地客商的种植基地,而是有了自主品牌、获得一定品牌溢价的地道茶叶经营基地,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以伍家台村为中心,吸纳农民就业600多人,帮扶5个村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鲜叶收购辐射周边16个村、茶农9000余户,每亩优质茶园年增收1200多元;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8000万余元,累计盈利返还社员300万余元。目前,全村4200亩茶园通过欧盟认证,加快创建1.4万亩有机茶转换基地,伍家台贡茶产品已经从国内多个省份走向亚、欧、非等国际市场。

  拓展: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全面振兴。随着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伍家台村依托优美自然环境和茶叶种植基地,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茶叶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大力推动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成为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典型;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健全村庄基础设施,打造乡村旅游胜地;弘扬贡茶文化,制定村民公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强化“两委”领导,创新基层自治方式,不断提升村庄治理水平;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年人均收入超万元。2017年,伍家台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发力点的观察:推动乡村振兴,上级党委该抓什么?

  乡村振兴,基础在村。但是上级党委政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村办茶厂改制,请回了能人,投入了起步资金;2003年,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的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模式的建立;2010年,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暨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伍家台村,组织部门支持100万元;2013年,宣恩县“三坝两寨”新农村示范亮点建设,完成特色民居改造;2014年,省县域经济现场工作会推动建成了贡茶科技产业园。伍家台村每走一步,都离不开上级党委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及时指导。而伍家台村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看到,在产业基础落后、基本条件差的村,要实现乡村振兴,上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应该抓什么。

  抓准一个核心产业不断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有了产业才能实现就业,才能聚拢人气。抓产业发展是我们抓乡村发展的长期做法,有着丰富经验。但是在新的时期,还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有新的抓法。在与万寨乡、伍家台村有关同志及龙头企业代表座谈后发现,当地多年来始终牢牢抓住茶产业这个核心,上级党委和部门一方面悉心指导村“两委”抓茶叶,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抓茶叶发展的大环境,解决村一级难以解决的大障碍。一是从“一村一业”过渡到发展更大区域主导产业。过去受交通条件、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区域市场,“一村一业”是一个有效发展思路。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内大市场甚至参与到全球市场,以一个村的产业规模,已经难以发挥竞争优势,以村级为规模的竞争主体有必要提升到更大区域范围的竞争主体,更大的区域范围、更大的产出量才能显示出比较优势。近年来,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三级一直致力于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树立茶产业品牌,正是在这种整体氛围下,伍家台茶业之路才越走越顺,茶叶产品才越做越精。二是支持手段从“给钱给物”过渡到“创品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思路要一以贯之,但支持的手段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业之初,上级党委和部门支持伍家台茶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给钱给物,充实“第一桶金”。产业基础有了,支持的方式也逐渐转变,重点支持三件事。一是大力创建区域公共品牌,2009年申请获得“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上升为宣恩县域公共品牌,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深挖贡茶文化内涵,带动整个区域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二是建立品牌农产品投入品监测和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茶叶种植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维护和提升品牌信誉;三是创新发展,“茶园”变“公园”,实现发展从“一产独舞”到“三产融合”。2013年以来,政府投资道路升级、环境改造,支持伍家台村大力发展茶园生态旅游,并在2016年成功将伍家台“茶公园”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成为当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典范。

  抓牢一支基层党的队伍干事创业。伍家台村吸纳能人加入基层党组织,组建一支稳定的基层党的队伍,始终为当地产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吸纳能人成为领头雁。引进能人郑时兵是伍家台村发展的重要起点,现在郑时兵不仅是昌臣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湖北省人大代表、党代表和优秀共产党员。自2011年开始,郑时兵一直兼任伍家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时兵一手抓企业发展,一手促乡村振兴,带领企业和村“两委”共同发力,有效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民共同致富。二是村“两委”助力产业发展闯关。2012年公司申报有机茶园认证,初步打入欧盟高端茶叶市场,需要高品质、高质量、高安全的茶叶精品作支撑。村“两委”主动上门做基地农民的思想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携手公司建立监督巡查机制,有效遏制使用违禁农药和掺糖作假行为。确立发展生态茶园旅游以来,村“两委”再次出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严禁私搭乱建、宰客欺客,成立景区护卫队等,为茶产业升级和农旅融合提供良好的软性环境。三是村企支部共建形成良性人才流动。村支部和企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实现人才共享,共同带动企业职工和普通村民发展。企业出现管理岗位空缺,通过支部推荐,优先选择有村“两委”工作经验的村民加入,实现农民向职业经理人转变;村“两委”工作需要时,企业支部也会主动推荐优秀职工加入村委工作。2014年,伍家台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抓活一批经营主体利益共享。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多年来,伍家台村探索出“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有效激活了茶产业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者。一是龙头企业主导市场定价。昌臣公司作为销售过亿元的龙头企业,牢牢抓住伍家台贡茶产业链的两头,一头抓产品规划、品牌设计、生产规范,一头抓市场营销。公司通过与28家小微茶叶加工厂抱团发展,间接联合2800多户农民、1.4万亩茶园。这1.4万亩茶园产能,成为昌臣公司掌控市场定价主导权的基础,可以给出比一般市场价格高50%的茶叶收购价,更紧密的稳固“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小微企业“承上启下”作用明显。在利益共享机制中,28家小微茶叶加工厂发挥了组织生产、稳定两端的特殊作用。28家加工厂分布在以伍家台村为中心的周边5个乡镇,通过合同约定与昌臣公司建立稳定业务关系,执行公司生产规范,指导农户有机种茶,监督不端行为,大大降低了公司按家按户培训和监督的成本。同时,每家小微加工厂稳定联系100户左右农民,约定最低价格、敞口收购茶鲜叶,代表农户与昌臣公司谈判沟通,有效维护了小农户的利益。三是农户积极投入生产。在龙头企业带动、小微加工厂帮扶下,种茶农户有了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和可预期的生产收益,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伍家台村通过公司主导定价、小微企业分配生产、农户劳动投入,用利益的杠杆激活茶产业链上不同经营主体的活力,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

  抓对一条生态之路留住乡愁。伍家台村地处北纬30度,全域海拔1000米左右,冬暖夏凉、森林覆盖率超过80%,加上4510亩茶园,是天然氧吧。当地党委政府贯彻实施“两山理论”,抓生态保护、促旅游发展、兴茶产业文化,打造了保有原汁原味的伍家台美丽乡村。一是从小事做起抓环境保护。村“两委”通过村民自治公约,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维护蓝天白云;成立环卫队,建立废弃垃圾处置机制,建设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协助推进加工厂实施“煤改电”项目,实现清洁化加工生产。二是深挖文化内涵助力旅游发展。清乾隆御赐“皇恩宠锡”是伍家台村贡茶的历史源泉,也是该村最重要的文化资产。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伍家台村旅游发展,始终牢牢把握贡茶文化这条主线。先后主导编撰图书《宣恩贡茶》,拍摄音乐电视片《追寻》、微视频《茶山里的舞者》,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连续举办五届“贡茶文化节”,投资打造“伍家台贡茶书院”,激活生态旅游人气。2017年累计接待各地游客达到80万人次以上,荣获“湖北省旅游名村”称号。

  狠抓基础设施打牢硬件支撑。乡村振兴,发展乡村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依靠乡村的自我积累建设基础设施对全国绝大多数乡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的概念,而应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各级对伍家台村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巨大支持。2016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升级改造40多公里道路,新建观光栈道、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亭和特色景点等,修建扶贫安置搬迁楼8栋,新增商业街1条,并且铺了自来水、通了入户电、架了互联网,还统一规划、支持改造“飞檐翘角、青瓦白墙”的传统民居,为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撑。

  方法论的思索:该怎样抓乡村振兴?

  一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当前,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乡村发展面临种种突出矛盾:既有长远和短期的矛盾,要保护生态、要留住乡愁、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稳定脱贫、要招商引资、要产业致富,需要合理把握长短目标间的均衡;又有城乡发展的矛盾,整体社会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城市建设需要新鲜力量维持发展速度,同时“人口空心化”制约乡村振兴,现代“三农”发展离不开返乡能人,需要有序引导人才自由流动、提供发展舞台;还有各类主体之间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矛盾,如小型家庭经营与新型市场经营主体间利益分配、下乡工商业资本与本乡本土市场要素以及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等等。面对诸多矛盾,谁最有能力、也最有资格统筹协调?只有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历史的选择。在基层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二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免除农业税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是顺天应时的好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带来的一个潜在的后果:乡镇政府和村干部与农民的联系减弱了。乡村振兴,首先要留住农民,让农民有产业、能就业、有事做、有钱挣,能获得必要的教育卫生服务;其次要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鼓励农民充分参与经济活动,发挥勤劳致富的本领,帮助而不是代替,帮扶而不是包办,勤劳致富而不是坐着等富;最后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自治组织功能,引导农民实现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三要坚持“持久战”。习近平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重要一点就是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作风。乡村振兴,事涉全局,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干成的,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能追求“一口吃个胖子”,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有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伍家台村的振兴,是当地历届党委政府瞄准茶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四要因地制宜选择路径。各地乡村自然禀赋、文化历史条件不一,乡村振兴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伍家台村茶产业成功,离不开天然富硒、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优势和乾隆御赐金匾独特文化内涵,这是其他类似茶叶产区难以效仿的比较优势,是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护城河”。宣恩县党委政府进一步将伍家台贡茶上升为区域公共品牌,拓展了伍家台贡茶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夯实了竞争优势。这是伍家台村与贡茶产业相互选择、彼此成就的一条正确发展路径。在伍家台村调研时,我们还顺路考察了邻近的椒园镇黄坪村,该村以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具有传统种植优势的黄金梨,利用电商平台,瞄准中高端消费人群,将产品销往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选择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切忌一刀切、追求整齐划一。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充分发掘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历史文化传承、山林草木生态、地理区位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五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解决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上,政府的政策指引、规范监管必不可少。比如,土地关系的“三权分置”、引导人才向乡村回流、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但同时,行政不能越俎代庖,把手伸得过长,通过指标、命令的方式调配要素资源,扰乱价格信号。稳定长期的产业发展,必然是符合市场内在规律的。观察伍家台村和昌臣公司发展的轨迹,昌臣公司每一次迈上台阶,都离不开政府方向指引、技术指导和项目支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搭建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才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灵活应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宏观和微观协调、引领和操作分工、监督和实施制衡,在提高站位、拓展视野、守住底线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创新迭代、资源调配、精细管理上放手交给市场主体,合力推动乡村发展。

  (作者单位:吴国强 陶传江 薄瑞 王宁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杨彦 湖北省恩施州农业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